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9篇
  免费   678篇
  国内免费   291篇
化学   267篇
晶体学   33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47篇
数学   202篇
物理学   1887篇
无线电   182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31.
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基于单模多模细芯单模光纤马赫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结构,可同时测量折射率和温度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中,多模光纤和细芯单模熔接点充当光耦合器。导入光纤中传输的光经多模光纤后在细芯光纤的纤芯和包层中激发出纤芯模和包层模,不同模式光在细芯光纤中传输时将产生光程差,再经细芯单模熔接点耦合成为导出光纤的纤芯模而干涉。传感器透射光谱随着环境折射率和温度的变化发生漂移,通过监测不同级次的干涉谷可实现折射率和温度的同时测量。通过对传感器的透射光谱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可知该透射光谱主要由LP01模和LP16模干涉形成。该传感器透射光谱中1535nm附近干涉谷的折射率和温度响应灵敏度的理论值分别为-55.90nm/RIU和0.0501nm/℃(其中RIU为折射率单位);1545nm附近干涉谷的折射率和温度响应灵敏度的理论值分别为-56.26nm/RIU和0.0505nm/℃。在折射率和温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49~1.3972和20℃~90℃的环境中对传感器的响应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透射光谱中1535nm附近干涉谷的折射率和温度响应灵敏度分别为-53.03nm/RIU和0.0465nm/℃;1545nm附近干涉谷的折射率和温度响应灵敏度分别为-54.24nm/RIU和0.0542nm/℃。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相一致。该传感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2.
阐述了手性负折射率现象的产生机制;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手性负折射率材料在仿真模拟和实验制备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手性负折射率材料的旋光性、手性参数、损耗等;介绍了手性负折射率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分析认为,探索手性负折射率材料的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材料,从而在可见光波段实现负折射率是未来手性负折射率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3.
利用不均匀材料提出了一种折射率正负梯度交替表面, 并利用几何光学法和电磁场数值仿真方法对其机理进行了研究与验证, 发现其可以操控电磁波的传播: 在一定的参数下, 其可以将空间中的入射电磁波一直束缚在介质中, 或在介质中传播一定距离后再实现电磁波的释放; 同时该结构具有宽带、极化无关等特性. 利用该结构可引导能流, 减小后向散射截面, 可用作隐身表面.  相似文献   
134.
沈骁  邹辉  郑锐林  郑加金  韦玮 《物理学报》2015,64(2):24210-024210
介绍了一种新型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大模场光纤的结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光纤激光器领域的重要应用. 在综合分析了不同抽运条件下的激光输出特性以及光纤的热效应特征后, 得出侧面抽运是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大模场光纤的最佳抽运方案的结论; 重点介绍了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大模场光纤侧面抽运的理论模拟以及基于V形槽技术的侧面抽运实验研究过程, 为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参考; 最后分析了实验结果与理论差距较大的原因, 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5.
从理论上分析了玻璃微珠定向回归反射原理,利用近轴光线球面折射理论分析了玻璃微珠实现回归反射的折射率,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在最大可能增加回归反射的基础上,讨论了入射光线到主光轴的距离与回归光线和入射光线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了实现最大反射时玻璃微珠的折射率范围为1.80~1.95,研究结果对回归反射标志牌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6.
提出了一种光纤折射率分布的测量方法,采用白光扫描干涉技术,并在参考镜上构造与光纤样品相同的结构来克服白光相干长度短的限制,优化了光路,提高了干涉条纹间的对比度.采用与白光干涉信号的包络线呈高斯分布的Morlet小波作为小波变换的母小波进行拟合处理,得到光纤与已知折射率的匹配液之间的相对高度.通过计算获得光纤的折射率分布...  相似文献   
137.
邵云 《大学物理》2021,40(8):23-28,44
文章采用了一种较为简便、自然的推理方法,推导出物点经平行介质界面二次折射成像的虚像点位置,发现了所谓的"物点经多层平行介质界面折射成像的叠加法则".文章对几种特殊情形下的像点坐标进行了讨论:分析和解释了游泳池中泳女的"身首分离"折射现象;分析出空气中物体经玻璃砖的成像特点,指出人们通常使用薄玻璃窗户的光学依据;对空气中...  相似文献   
138.
本文基于实测的热力湍流探空数据,使用WR95方法识别低云的垂直结构,对比分析了低云与晴空天气下大气折射率结构参数Cn~2、气象条件和大气稳定度的平均统计结果.结果表明,低层薄云对Cn~2起伏变化的影响微乎甚微,仅仅表现出轻微增大的趋势,云底Cn~2相对于晴空天气平均增大1.6倍,云顶之上最大程度增大2.5倍.低层中厚云在云顶处Cn~2相对于晴空天气增大了3.80—6.61倍,且云顶区域Cn~2增大的幅度大于云底区域.云底区域大气湍流特性受到地面热力驱动与低云冷却的联合作用,沉降气流与地面向上气流发生了耦合,增强了风切变,Cn~2在这一高度附近也出现了增强.综合对比晴空和有云天气Cn~2大小可知,云对Cn~2的增强效应大致在10–16量级.一方面,风切变在云顶处或者云顶之上达到最大值;另一方面,因为云顶短波辐射增温和长波辐射冷却的共同作用,云顶之上会形成不同厚度的逆温层,致使云顶处位温变化率急剧增大,Brunt-V...  相似文献   
139.
The investigation of nonlinear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anol solution doped with is presented. A large thermal-induced third-order nonlinear refractive index up to silver nanoparticles 1.941× 10^-7 cm2/W is obtained from the mixed solution under 488-nm continue wave (CW) laser irradiation, which may result from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enhancement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well as high thermo-optic coefficient and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ethanol. Obvious spatial self-phase modula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rmal-induced negative lens effect are observed when a beam propagates through this solution, indicating promising applications such as optical limiting, beam flattening,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40.
A nonlinear hot image is usually thought as of a special case of self-focusing, and thus occurs when a laser beam propagates through a slab of self-focusing medium. Here we show theoretically that a hot image may also be formed by a thin slab of self-defocusing medium. The physical origin for this hot image formation is akin to the in-line volume-phase holographic imaging due to the intensity-dependent refractive-index modulation of the self- defocusing medium. NumericM simulations confirm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and further identify the dependence of the hot image on the beam power, the modulation depth of obscura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self-defocusing medium. The analysis presented here brings new insight into the physics of hot image formation in the high power laser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