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06篇
  免费   2624篇
  国内免费   1439篇
化学   1459篇
晶体学   53篇
力学   179篇
综合类   49篇
数学   190篇
物理学   5536篇
无线电   6103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71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390篇
  2014年   648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598篇
  2011年   658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652篇
  2008年   768篇
  2007年   615篇
  2006年   672篇
  2005年   604篇
  2004年   577篇
  2003年   524篇
  2002年   385篇
  2001年   381篇
  2000年   338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230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87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208篇
  1991年   186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157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研究了Fe3+对金橙G(OG)二级散射光谱的影响,发现Fe3+对OG的二级散射有增敏作用。进一步考察了Fe3+对OG二级散射光谱的增敏情况,并确定λex=331 nm,λem=662 nm为工作波长。二级散射增敏度(ΔISOS)与Fe3+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测定Fe3+的新方法。Fe3+的线性范围0.010~1.40μg/mL,检出限为0.003μg/mL,加标回收率为95.9%~103.8%。方法已用于自来水和人发中痕量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2.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原丝中的微孔尺寸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SAXS)研究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原丝的微孔结构。结合逐级切线法、对数正态分布及麦克斯韦分布函数对2类实验样品内部微孔的尺寸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类样品中的孔结构具有显著差别,原丝微孔在4~8 nm范围内分布比较集中,碳纤维中微孔的分布区域则移向1.3~1.8 nm。散射数据显示出明显的分形特征,碳纤维与其原丝的孔分形维数分别为1.33和1.55,表明原丝中具有较大的孔隙缺陷。相对于原丝,碳纤维微孔尺寸分布走向均匀和集中,前者则表现出比后者更宽的尺寸分布。就拟合方法而言,逐级切线法的解析手段容易引入误差,低角区的纤维表面散射和高角区的噪音容易对其结果造成影响。正态分布得到了比较窄的尺寸分布,但对于低尺寸区域孔隙的拟合不理想。麦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不足,能够较好地拟合两类纤维样品中微孔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23.
许佳丽  李原芳 《应用化学》2010,27(8):935-938
利用光散射光谱法研究了高氯酸根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作用。 在酸性条件下,高氯酸根和CTAB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缔合物,导致体系光散射强度增强。 环境水样中的常见阴离子如Cl-、Br-、ClO3-、NO3-和PO43-等与CTAB单独作用时其光散射强度很弱,而当它们与高氯酸根同时存在时,由于协同作用使体系散射强度发生改变。 以Cl-为例,借助动态光散射测定,初步探讨了体系协同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4.
校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选用标准物质的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葡萄糖和三氯蔗糖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比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标准溶液色谱峰面积的检测,并用G rubbs检验法对其数据进行异常值检验。结果表明,三氯蔗糖相对于葡萄糖较为稳定,选用三氯蔗糖作为蒸发光检测器校准用标准物质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5.
在pH值为2.5~4.0的BR缓冲溶液介质中,牛血清白蛋白(BSA)、糜蛋白酶(Chy)和α-淀粉酶(α-Amy)等蛋白质与酸性多糖硫酸软骨素A(CS)形成结合物。 此时将会使共振瑞利散射(RRS)和二级散射(SOS)、倍频散射(FDS)等共振非线性散射的强度显著增大。 在蛋白质过量时,3种散射增强(ΔIRRS、ΔISOS和ΔIFDS)均在一定范围内与CS的浓度成正比,方法具有高灵敏度。 当用Chy、BSA和α-Amy作探针时,3种散射法对于CS的检出限分别在1.4~5.8 μg/L、2.0~13.2 μg/L和1.8~9.6 μg/L。 其中以Chy-CS体系的RRS法最灵敏(检出限1.4 μg/L),可用于痕量CS的测定。 研究了反应体系的RRS、SOS和FDS的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以Chy-CS体系为例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方法有良好的选择性,将其用于滴眼液中CS的测定,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6.
分子导体(PyMe)[Ni(dmit)2]2的合成、结构与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文  方奇  薛刚  于文涛  刘国群  雷虹 《化学学报》2004,62(6):587-592
合成了一种新的导电分子晶体(PyMe)[Ni(dmit)2]2 (Py=pyridine, dmit=(C3S5)2-=4,5-dimercapto-1,3-dithiole-2-thio~nato),并用四圆X射线衍射方法确定了结构,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4837(9) nm, b=1.15479(16) nm, c=1.9775(3) nm, α=99.268(12)°, β=99.140(10)°, γ=99.673(11)°; V=1.6320(4) nm3, Dc=2.029 g/cm3, Z=2. 导电组元[Ni(dmit)2]0.5-沿[-110]方向堆积成柱(column),柱与柱之间进一步借助于大量的S...S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二维导电层,测得在(001)面上的室温电导率为10-1~10-4 Ω-1·cm-1.用结构参数和分子间重叠积分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电性与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7.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和N-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为共聚单体,合成了一种在水溶液中具有与人体正常体温一致的相转变温度的共聚化合物.并从团簇理论出发,结合粘度数据推出了该共聚物在水中的动态接触浓度,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这一特殊共聚物在动态接触浓度以上水溶液中的自缔合行为,讨论了从动态光散射实验得出的该共聚物的表观流体力学半径大小及分布与浓度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8.
王庐岩  陈晓  庄文昌  赵继宽  隋震鸣  柴永存 《化学学报》2004,62(11):1007-1013,M003
利用聚合物大分子作构建组分,将其掺杂到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构成的溶致液晶中,考察对液晶相结构的影响.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及偏光显微镜对聚合物掺杂前后液晶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讨论了聚合物与液晶模板间的相互作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AOT)/水液晶体系,聚合物的嵌入使层间距d增大;而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C12EO4)/水体系,除小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400外,其它聚合物嵌入使d减小,表明聚合物分子类型、大小及浓度对溶致液晶的结构参数甚至组装方式有不同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9.
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治良  翟好英  章表明  刘庆业  李廷盛 《化学学报》2004,62(14):1272-1276,J001
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共振散射光谱和发射光谱表明,AgCl和AgBr纳米微粒均在330,400,470和680nm处产生4个共振散射峰,在340,400和470nm处产生三个荧光峰.Ad纳米微粒在340,400,437,470和680nm处产生5个共振散射峰;除在340,400和470nm处产生3个荧光峰外,在434nm处有一最强的荧光峰.卤化银纳米微粒体系的浓度对共振散射信号的影响与浓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一致,Aga,AgBr和AgI体系的共振散射光信号强度分别约为荧光信号的110,130和80倍,即荧光与共振散射之间存在相关性.提出了液相AgX纳米微粒荧光产生机理,解释了荧光与共振散射之间存在相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0.
SrCe0.9Yb0.1O3-α陶瓷的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学报》2004,62(23):2287-2291
以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质子导电性氧化物陶瓷SrCe0.9Yb0.1O3-α.粉末XRD结果表明,该陶瓷样品为单一斜方相钙钛矿型结构.以陶瓷样品为固体电解质、多孔性铂为电极,采用交流阻抗谱技术和气体浓差电池方法分别测定了样品在600~1000 ℃下、干燥空气及湿润氢气中的电导率及离子迁移数,研究了样品的离子导电特性.结果表明,在600~1000 ℃下干燥空气中,陶瓷样品的最大电导率为0.026 S·cm-1,氧离子迁移数为0.03~0.2,是一个氧离子与空穴的混合导体;在湿润氢气中,陶瓷样品的最大电导率为0.015 S·cm-1. 600~800 ℃时,陶瓷样品的质子迁移数为1,是一个纯的质子导体,而在900~1000 ℃时,陶瓷样品的质子迁移数为0.91~0.97,是一个质子与电子的混合导体,质子电导占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