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化学   183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9篇
无线电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不饱和聚酯改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不饱和聚酯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不饱和聚酯增韧的方法,如液体橡胶、弹性体共混增韧、化学结构改性、纳米复合材料。不饱和聚酯收缩率控制研究,包括聚醋酸乙烯酯、聚苯乙烯、嵌段共聚和无机填料等低收缩添加剂的影响,及新型低收缩不饱和聚酯的合成。讨论了含磷阻燃剂和无卤阻燃剂对不饱和聚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2.
SEBS及相容剂对回收PET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中加入热塑性弹性体SEBS进行增韧,并通过相容剂乙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聚苯乙烯(EGMA-g-PS)增容rPET和SEBS.用哈克转矩流变仪进行反应表征,同时测试材料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并观察样条微观结构以考察SEBS和相容剂对rPET的增韧和增容作用.结果表明,相容剂的环氧官能团与PET末端羧基发生反应,并且与SEBS有很好的物理相容性.SEBS与相容剂的加入可以降低rPET的结晶度和成核速率,并且提高缺口冲击强度159%.  相似文献   
193.
刚性有机粒子对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体系形态和增韧机理的研究周丽玲,吴其晔,杨文君,刘士龙,张漫(青岛化工学院橡胶系青岛266042)关键词刚性有机填料,聚氯乙烯PVC,氯化聚乙烯(CPE)形态,增韧机理在共混改性中,弹性体增韧硬质聚氯乙烯(nyV...  相似文献   
194.
刘新  孙仪琳  李坚  任强  汪称意 《高分子学报》2016,(11):1529-1537
采用电子转移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制备了端羟基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HO-PBA-b-PMMA),在此基础上,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聚体(N3390)反应,合成了多臂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核磁共振仪(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计(FTI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其形貌,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和万能拉伸机研究了聚合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及多臂嵌段共聚物对PMMA的增韧性能.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端羟基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多臂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在异氰酸酯基/羟基(NCO/OH)摩尔比为1.2/1时,制得的多臂嵌段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大,Mark-Houwink参数α值最小,表明此时三臂嵌段共聚物最多.多臂嵌段聚合物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比线型聚合物均有明显提高,且在NCO/OH摩尔比为1.2/1时达到最大,分别为7.6 MPa和73%.多臂嵌段聚合物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表明,多臂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形成了以聚丙烯酸丁酯链段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核壳结构.具有核壳结构的多臂聚丙烯酸丁酯-b-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有明显的增韧作用.  相似文献   
195.
把混合稀土引入到氧化铝陶瓷材料中,在氮气气氛保护下,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了氧化铝基复相结构陶瓷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550℃,28MPa条件下热压烧结制备的氧化铝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均有明显提高。在混合稀土增韧补强氧化铝陶瓷材料基础上,采用AlTiC中间合金作为烧结助剂,可形成过渡液相烧结,促进了稀土氮化物的生成,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6.
用动态扭摆法测试聚丙烯酸丁酯橡胶增韧环氧树脂的动态力学行为,研究在环氧树脂低固化度和高固化度时,橡胶活性官能团种类(环氧基官能团与羧基官能团)和数量(官能度)对其影响。研究体系中橡胶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移动大小,与橡胶和基体树脂健合程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7.
不同含量Y2O3的ZrO2对Al2O3复合陶瓷热震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含2% (摩尔分数) Y2O3的ZrO2 (简称TZP(2Y)) 和3% (摩尔分数) Y2O3的ZrO2 (简称PSZ(3Y)) 分别以15%(体积分数)添加到Al2O3基体中, 经1550 ℃真空烧结.实验表明, Al2O3复合材料的性能均高于单相Al2O3陶瓷, 并且Al2O3/PSZ(3Y)的抗热震性优于Al2O3/TZP(2Y). 提高改善复合材料的抗热震性是ZrO2(Y2O3)多种增韧机制的作用. 理论计算表明, Al2O3陶瓷和Al2O3/TZP(2Y), Al2O3/PSZ(3Y)复合材料的断裂功分别为38, 100.8, 126.2 J·m-2. Al2O3/TZP(2Y) 和 Al2O3/PSZ(3Y)复合材料的裂纹萌生阻力是Al2O3陶瓷的1.41倍和1.57倍, 而裂纹扩展阻力是Al2O3陶瓷的1.38倍和1.46倍, 与热震实验残余强度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8.
聚六亚甲基碳酸酯二醇增韧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kinetics of the cure reaction for the system consisting of bisphenol-A diglycidyl ether, No.70 anhydride, Polyhexamethylene Carbonate Diol(PHMCD) and DMP-30 has been studied. By use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under isothermal condition, the reaction is found to proceed first via autocatalytic mechanism up to a conversion of 0.3 and then become a first order reaction over a temperature range of 130~160 ℃. The kinetic parameters of the curing reaction have also been determined with both E1 = 63.74 kJ.mol-1, lnA1=13, lnA2 = -3for the autocatalytic mechanism and E =64.68 kJ•mol-1, lnA = 13.8 for the first order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99.
添加Y_2O_3的ZrO_2-Al_2O_3复相陶瓷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工业ZrO2,Al2O3原料,以Y2O3作为稳定剂,通过适当的工艺制备出ZrO2 Al2O3复相陶瓷。研究结果表明,Y2O3添加量为3.5%(摩尔分数)的ZrO2基陶瓷中加入Al2O3可有效地抑制ZrO2晶粒的生长,有利于使ZrO2晶粒以亚稳四方相存在,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与断裂韧性。Al2O3含量为20%(质量分数)时,复相陶瓷的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分别为676.7和10MPa·m1 2,其值接近湿化学法制备的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相变增韧与颗粒弥散增韧作用相互叠加提高了复相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00.
聚丙撑碳酸酯增韧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聚丙撑碳酸酯(PPC)对环氧树脂(EP)的改性作用、加入20~30Phr的PPC,环氧树脂力学性能可以大幅度提高,粘接剪切强度为1233MPa,冲击强度为16.78kJ/m2;而纯环氧树脂固化物,其剪切强度为9.36MPa,冲击强度为9.99kJ/m2。SEM和DSC观测表明PPC/EP体系呈两相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