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化学   182篇
晶体学   15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9篇
无线电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用恒沸水解方法(BH)制备了颗粒度均一(0.1μm)的纳米晶(9nm)2.2mol;Y2O3-ZrO2(以下简称:2.2Y-ZrO2),用化学共沉淀方法(CP)制备了松散团絮状的纳米晶(20nm)2.2Y-ZrO2.对这两类ZrO2粉体增韧SiC中介金刚石超硬复相陶瓷进行了XRD、SEM、及韧性、耐磨性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超高压烧结后,水解法ZrO2在SiC中介相内以均一的粒度(0.1μm)均匀分布,并以100;t相存在,断裂时t→m相变量达38vol;,冲击韧性达16.8J/cm2,磨耗比为5.5×104.而化学沉淀法制备的ZrO2在SiC中介相内呈不均匀粒度分布,t相存量62vol;,断裂过程t→m相变量为17vol;.耐磨性和韧性较低.  相似文献   
172.
采用包裹共沉淀法制备了韧性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AlZrx),其中AlZr30的平均三点弯曲强度(σ3P)高达(621.30±40.15)MPa,平均断裂韧性(KIC)高达(6.72±1.45)MPa.m0.5。并讨论了w(ZrO2)对AlZrx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XRD确定AlZrx的主晶相为α-Al2O3,四方相ZrO2和单斜相ZrO2。  相似文献   
173.
约束及增韧对氧化铝陶瓷抗射流侵彻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DOP实验方法开展了2种约束氧化铝陶瓷抗射流侵彻性能系列实验研究,分别获取了AD95陶瓷及10%氧化锆增韧陶瓷抗射流侵彻过程的侵彻深度-时间(P-t)曲线及他们在验证靶上的剩余穿深,并与45钢的抗侵彻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种陶瓷抗射流侵彻的防护因数均大于1;约束陶瓷抗射流侵彻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增韧陶瓷抗射流侵彻能力优于AD95陶瓷。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约束陶瓷抗射流侵彻的机理,提出约束边界反射产生的回爆对射流稳定性的干扰是约束陶瓷抗射流侵彻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4.
纳米刚性微粒与橡胶弹性微粒同时增强增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动态力学试验、DSC 分析以及材料断面形貌与结构分析等手段,对以纳米二氧化硅(SiO2) 为刚性微粒、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 为弹性微粒组成的聚丙烯(PP)/ 纳米SiO2/EPDM 的同时增强增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微粒可同时大幅度提高PP 的韧性、强度和模量,当PP/ 纳米SiO2/EPDM 为80/3/20 时,两种微粒体现较明显的协同增韧效应.纳米SiO2 可提高PP 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度,并使球晶细化.纳米SiO2 刚性微粒在PP连续相中以微粒团聚体形态分布,构成团聚体的平均微粒数约为6 ~7 ,其与PP基体表现出较强的结合牢度.PP/ 纳米SiO2/EPDM 的综合性能已接近或达到工程塑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5.
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的聚乙烯辛烯弹性体 /半结晶性塑料共混物 (TPEg)对热塑性共聚聚酯(PETG) /聚乙烯辛烯弹性体 (TPE)共混体系增容增韧作用的影响 .马来酸酐接枝物显著地改善了PETG与TPE之间的相容性 ,导致TPE分散相颗粒细化 ,并促使分散相颗粒面间距等于甚至小于实现脆韧转变所需的临界面间距 .在固定PETG基体含量为 85wt %的前提下 ,当TPEg在 15 %分散相中的含量由 2 0 %增加到30 %时 ,即TPEg在共混体系中的含量由 3 %增加到 4 5 %时 ,共混体系出现了由脆性到韧性的转变 ,冲击强度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76.
以丙三醇、己二酸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合成了新型聚乳酸(PLA)增韧改性剂聚己二酸丙三醇酯(PGA).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及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方法对不同反应温度条件下PGA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GA/PLA共混物,并测试了共混物的冲击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热性能及相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GA可以有效增韧聚乳酸,160℃下合成的PGA增韧性最佳,冲击强度达到48.0 J/m,较纯聚乳酸提高了3倍.PGA分子支化结构的差异对PGA/PIA的共混形态有明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77.
以Mo、Ni和Si金属粉末为原料,利用激光熔化沉积技术制备Mo基固溶体(Moss)增韧Mo2Ni3Si金属硅化物耐磨材料,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评价合金在400~550 ℃范围内的磨损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合金磨损表面及其亚表面形貌.结果表明,Moss增韧Mo2Ni3Si金属硅化物合金在高温滑动条件下表现出反常的磨损率-温度关系,即磨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其磨损表面光滑平整,没有显微切削和犁沟等特征,Moss树枝晶在试验温度下发生了轻微氧化.金属硅化物Mo2Ni3Si在磨损过程中起到了抗磨作用,韧性良好的Moss树枝晶有效地抑制了Mo2Ni3Si基体的裂纹扩展和显微剥落.合金在高温滑动条件下的主要磨损机理为软磨粒磨损和Moss相的轻微氧化.  相似文献   
178.
以生物质来源的氯醚弹性体和羟乙基咪唑、PEG端咪唑单体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季胺化和离子交换反应,成功制备了2种新型功能化的生物基离聚物(ECO-OH-PF6,ECO-EG-PF6),并将其应用于聚乳酸的共混增韧改性.离聚物ECO-EG-PF6呈现典型的弹性体特征,而ECO-OH-PF6表现为塑料性能.在聚乳酸(PLA)与离聚物共混体系中,ECO-OH-PF6表现出对PLA更优的增韧效果. PLA/ECO-OH-PF6(80/20)共混物断裂伸长率可提高至241%,而拉伸强度可保持在47.8 MPa.动态机械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表明离子-偶极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使得ECO-OH-PF6与PLA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形成了较强的界面粘附.而且由于折光指数相匹配,PLA/ECO-OH-PF6共混物表现出良好的透明性,可见光范围内的透过率可达77%~87%.因而ECO-OH-PF6可成为P...  相似文献   
179.
聚酯热熔胶增韧环氧树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聚酯热熔胶PE30增韧环氧树脂的微观相结构;利用DSC、DMA和TGA研究了聚酯热熔胶PE30对环氧树脂耐热性能的影响;测试了环氧树脂的冲击强度、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考察了聚酯热熔胶PE30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酯热熔胶PE30的最佳质量分数为15%,在固化过程中环氧体系发生诱导相分离,相结构由单相到连续相再到反转相;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127%和250%;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降低27%和44%;而体系玻璃化转变温度与起始热失重温度下降约1.5%,损耗峰温度下降约2.5%,说明聚酯热熔胶PE30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同时保持其耐热性能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180.
以液体聚硫橡胶(LP-3)为增韧剂,对双酚A-苯胺型苯并噁嗪(B-a)树脂进行了改性,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对B-a与LP-3的共混和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弯曲和冲击实验、热失重分析仪(TGA)对固化物的机械性能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共混过程中,B-a与LP-3发生了开环加成反应,加成产物的酚羟基对苯并噁嗪的开环聚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共混物较B-a具有更快的固化速率.当LP-3的加入量为5 wt%时,固化物的韧性就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冲击强度相比B-a固化物提高了3.4倍,而且此时的固化物具有高的储能模量(30℃时E'=3.9 GPa)、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206℃)和良好的热稳定性(T_(5%)=322℃,T_(10%)=342℃),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