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92篇
无线电   19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探讨了当下观众在电视节目中对于音乐的欣赏,认为已不仅仅是认识层面的情感体验,而转变为对于音乐音响的关注与感受。这种变化体现在观众对于具有良好音乐音响性节目的喜好上,对于音乐的声响本身的注重呈现出典型的后现代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32.
李昌立 《物理》2010,39(12):847-851
在通信发展过程中,声学和通信始终紧密相关.近年来,在这个交叉学科的前沿领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通信系统要融入更多的知识和智能,也就是要研究和破解人对声音感知和理解的物理、生理、心理过程,并应用到通信和信息系统中.中国的通信和信息产品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要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  相似文献   
33.
基于听觉模型的汉语耳语音声调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雪勤  赵鹤鸣 《电子学报》2009,37(4):864-867
 从听觉感知出发,分析了听觉外周模型对于语音激励的主要响应过程,采取听神经平均发放率为声调感知线索,提出了一种汉语耳语音声调的识别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听神经发放信息是听觉中枢的唯一信息来源,它是对于语音激励中声强、频谱、共振峰等多种特征的综合反应,因此适合用作耳语音的声调特征.采用BP神经网络对大量汉语元音耳语四声样本进行训练、识别,得到65.1%的平均识别率,达到了改善汉语耳语音声调识别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34.
结合生理声学和心理声学资料,本文提出了一个由非均匀间距带通滤波器组、检测器组和主频选取机构等三部分组成的听觉模型。它们依次表征基底膜、内毛细胞和神经纤维的特性。基于所建听觉模型并结合修正的临界带宽参数构成的语音分析系统,输入模拟了鼓膜上的声压波,输出模拟了各种神经冲动图特征。语音综合系统采用简单相加法来获取重建语音。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重建语音是高可懂的、自然的,证明了所建听觉模型的正确性以及临界带宽参数的修正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5.
本文根据心理声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资料,提出了一个基于听觉感知特征的听觉模型,与基于生理声学的听觉模型相比较,该模型更能反映人对连续自然语音的感知特性,因而适于对连续语音的识别。  相似文献   
36.
本文在文献(1)建立的外周听觉系统以及部分中枢听觉神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主意识别器。它由听觉模型作为语音声学前端处理器(即特征提取),由具有tonotopic组织结构的神经网络作为识别分类器。大量实验表明,由该听觉模型提取的特征参数不仅能很好地表示主意区别意义,而且对于噪声环境下的语音特征表示有较好tobustness。语音识别实验表明:在有噪声的情况下,采用听觉模型参数的识别器,其识别率明  相似文献   
37.
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子带语音去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基本的谱减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满足听觉感知模型的滤波器组对语音信号进行处理,然后通过自动跟踪信号的低能量部分的包络来估计背景噪声的特性,最后利用改进的谱减技术对子带语音进行滤波并增强。实验表明,改进的谱减技术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8.
厅堂电声设计的听觉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贺加添 《电声技术》1993,(10):20-23
一、引言“听觉化”(AURALIZATION)是计算机与室内声学和电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通过计算机去模拟室内电声系统产生的听觉效果;是在计算机上实现“虚拟”的听闻环境。SpandockE曾在1934年提出过一个美好的设想:若能建造一个在整个音频范围内,按缩尺比例的要求,精确地模拟厅堂声学特性的缩尺模型,再将录制的“干信号”,在模型中的声源点快速放音,同时在接收点录音,将录制的信号按正常速度重放,由此而听到的声音就是对应厅堂相应位置的声  相似文献   
39.
牛中奇 《微波学报》1994,10(3):22-27
本文提出了微波听觉效效应的电场应力机理。并以分层生物模型为基础,利用生物组织的电参量和电磁波在生物组织内的传播特性,借助付里叶变换和巴塞瓦等式分析了作用于颅骨两表面可闻声频的压强峰值并与文献报导的有关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0.
提出双声道的语音活动检测算法(DCVAD,Dual-Channel Voice Activity Detection).该算法首先利用骨架互相关的方法估计目标语音和背景音乐的时延,然后在对目标语音进行时延补偿的基础上,利用通道间语音和背景音乐自身以及二者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了语音活动检测的目标.实验表明,在背景音乐环境DCVAD算法语音活动检测的平均正确率比单通道基于谱熵的方法高约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