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43篇
  免费   375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化学   149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80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45篇
物理学   292篇
无线电   9577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68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551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581篇
  2011年   610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768篇
  2008年   722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622篇
  2005年   719篇
  2004年   611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21.
基于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和SOLO分类评价理论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教学模型,分析教学设计流程,并以逆向教学设计形式开展教学设计。最后总结经验,提出教学建议:第一,设计教学时,要关注“教和学的可见性”,做到“心中有教学,眼中有学生”;第二,开展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第三,注重开发和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22.
电能和热能作为生活生产中最大的供应端和消耗端,二者间的转换、存储与利用在能源体系里占据了重要的一环。因此,研发高效率的电热转换-存储功能材料,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危机频现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变材料的储热密度高、相变时吸放热而温度不变,在热能存储中具备独特的优势。然而大多数相变材料的本征低电导率与当下储能系统的功率要求不匹配,通过与导电材料结合得到电热转化的相变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本文对电热转换相变材料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电热转换相变材料的功能机制、影响因素和应用三个方面,对添加导电填料、负载导电骨架或导电高分子聚合的复合相变材料进行了综述与比较。最终对此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3.
张梦飞  张久洋 《应用化学》2023,(11):1581-1586
高分子基金属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属性的功能材料,兼具金属的高导电导热性以及加工便利性。近年来,高分子基金属复合材料成为科技前沿热点。复合材料不仅在芯片堆叠、集成电路和系统集成等高精度封装中实现技术突破,而且为医疗传感装置、柔性显示屏和软体机器人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系统介绍了高分子基金属复合材料,从工作性能、应用概况及市场分析等方面总结其在电子封装、柔性显示、医疗传感和电磁屏蔽领域的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24.
纪春国  卢丹  崔阳 《电子设计工程》2021,29(18):63-66,71
针对目前卫星测控分系统、数传分系统分立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XCKU060和TMS570的在轨可重构测控数传一体化系统设计,采用软件无线电思路,通过地面测控站上注指令对测控、数传的程序存储器NOR FLASH进行在轨改写,解决了测控、数传一体的设计,同时实现了测控、数传的在轨可重构,有效提高了卫星测控、数传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5.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对高分子材料加工实验进行整合和改革,从加强基础实验教学、优化实验项目、强化学生主体性及相应的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对高分子材料专业加工实验进行了一体化项目建设并开展教学实践。强化了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教科研项目中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基本达到和实现了实验教学改革设定的目标。文章同时总结了在一体化项目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教科研相结合的深化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26.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nanoscience, tubular structures have been attracting remarkable interest due to their well-defined geometry, high specific area, and exception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mong them, oriented ZnO tubular arrays are regarded as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such as optoelectronics, solar cells, sensors, field emission, piezoelectrics, and catalysis. Although template-directed and selective dissolution synthesizing strategies are commonly used to prepare ZnO nanotubes, repeatability and large scale preparation are still challenging. In this study, ZnO nanotube arrays were controllably prepared by tuning the hydrothermal parameters, without the use of any additive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self-conversion of ZnO nanorods to nanotubes was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based on the surface energy theory.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metastable top surface of the ZnO nanorods dissolves preferentially to reach a stable state during the hydrothermal growth. The specific surface energy of different crystal faces of ZnO nanorods was calculated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he top surface of the ZnO nanorod, the Zn-terminated [0001] face, demonstrated much higher surface free energy than did the lateral face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elf-dissolution of top face (002) is energetically favorable. The self-conversion behavior of ZnO nanorod array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was specifically investigated by adjusting the initial precursor concentration, density of the crystal seed layers, and growth time. The dissolution-crystallization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determined by crystal surface energy, was found to be a key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tubular structure. Notably, the critical equilibrium conditions for the self-conversion of ZnO nanorods to nanotubes, including zinc ion concentration and pH,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studying parameter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ssolution-crystallization equilibrium for the metastable top surface of the ZnO nanorods. The preparation of the ZnO nanotube arrays was successfully accelerated and simplified via two-step procedure: (1) preparation of ZnO nanorod arrays and (2) self-conversion of ZnO nanorods to nanotubes. The prepar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self-conversion mechanism from rods to tubes for polar oxides is simpler and more easily controllable as compared to the reported methods involving variety of additives.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adaptability to a wide range of substrates, excellent conducting properties, and filling ability, the prepared ZnO nanotube array films were used in encapsulating phase-change materials. The encapsulated phase-change material exhibited excellent heat storage/release properties and heat conductivities. This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precision device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相似文献   
127.
在分析化学传统纸质教材存在品种重复、同质化严重、内容陈旧、落后、出版形式单一等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一种纸质教材+新媒体资源的新形态教材形式,从它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教材内容和呈现形式的一体化设计以及优势等多方面进行具体阐释,最终提出化学新形态教材建设的三点思考,即数字化仅作为教材编著的手段而并非根本性目的,融合多种媒体,使其功能最大化以及给读者提供差异性服务。  相似文献   
128.
沈娟  朱阳  师红东  刘扬中 《化学进展》2018,30(10):1557-1572
以顺铂为代表的小分子铂类抗癌药物是临床应用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和难以克服的耐药性限制了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发。运用纳米药物递送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可控释放,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耐药性,为癌症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此外,丰富多样的纳米递送体系易于实现药物与具有生物学活性试剂的共运输,从而为各种治疗策略以及诊疗策略的联用提供可能,为最终实现癌症的精准治疗展现广阔前景。本文从靶向递药、药物可控释放、联合治疗、诊疗一体化四个方面对铂类抗癌药物的多功能纳米递送体系在癌症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通过列举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颖设计思想在铂基纳米递送体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9.
汤洁  刘仁发  戴志飞 《化学进展》2018,30(11):1669-1680
脂质体是第一种成功进入临床应用,也是目前进入临床应用最多的一类纳米递药体系,将药物装载于脂质体中可以实现降低非特异性吸收、提高靶组织的富集量、降低副作用等目的。但是当前的脂质体技术仍然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载药量低以及靶向效果差等。新的脂质体载药技术的发展使得脂质体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将热、激光、超声、离子辐射等外源物理刺激与脂质体药物结合可以提高脂质体药物在肿瘤的富集量,同时调节药物的释放。脂质体独特的核壳结构使得脂质体可以同时装载多种药物从而实现联合给药,通过合理设计脂质体纳米材料的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多种药物的递送,还能够实现药物的程序性释放。脂质体不仅能够装载治疗性药物,还能装载具有造影功能的组分,从而实现对治疗过程的影像监控。本文将主要介绍近五年在脂质体的载药方法、靶向给药、药物控释、联合给药、影像可视化等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30.
选用常规Y沸石和经后处理法制备的多级孔Y沸石为主体,采用自由配体法将铜菲咯啉(CuPhen)配合物封装在不同Y沸石中,制备了CuPhen/Y复合催化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TEM、紫外-可见光谱、N_2吸附-脱附、ICP和TG等手段对所制备复合催化材料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征,并对封装在不同Y沸石主体中的铜配合物在不同尺寸大小反应底物中的催化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双氧水为氧化剂的反应体系中,封装于多级孔Y沸石中的铜配合物在不同环烷烃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均高于封装在常规Y沸石中的催化活性,体现出多级孔Y沸石更为优越的主体性能。此外,同封装于常规Y沸石中的铜配合物一样,封装在多级孔Y沸石主体中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