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87篇
化学   58篇
晶体学   6篇
力学   616篇
综合类   37篇
数学   86篇
物理学   5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Upstream porthole injection in a 2-D scramjet mode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jection from portholes upstream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was investigated as a method of delivering fuel into a scramjet. This method reduces the viscous drag on a model by allowing a reduction in the length of the combustion chamber. At experimental enthalpies of 3.0 MJ/kg in the T4 shock tunnel,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combustion in the intake, either by shadowgraph or pressure measurements. Combus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se results is made to a hot wall scenario. Received 2 January 2001 / Accepted 3 August 2001  相似文献   
82.
A free-piston shock tunnel (FPST) is one of the most useful ground testing facilities for hypervelocity flow research of re-entry vehicles and scramjet engines. For an efficient operation with tuned piston motion, the design of facility and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physical phenomena in a FPST, a numerical simulation which can properly predicts the flow with actual losses is required. But there are few successful numerical methods which can simulate its overall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numerical method was developed by using the KRC shock capturing scheme and by modeling the flow losses in suitable forms for a quasi-1D numerical computation. The present numer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btained in two different facilities, T4 and T5.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esent numerical method as a design tool is discussed briefly.This article was processed using Springer-Verlag TEX Shock Waves macro package 1.0 and the AMS fonts, 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相似文献   
83.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调节低速风洞流速的测量及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微计算机为核心,不断采集风洞实验段的流速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与指定值的比较去调节和控制风洞的电机转速,使风洞能准确地按指定风速运行或按予定的程序升速或降速,实现了低速风洞的闭环自动调速。本文给出了该系统的构成原理和性能实验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的超调量小于5%,稳态误差小于0.3%,调节时间小于50秒。  相似文献   
84.
沟谷坡面风沙起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坡面风沙受力情况,以滚动模式建立了坡面风沙起动的风速公式.计算分析了相同风向条件下不同坡度风沙的起动风速和相同坡度条件下不同风向风沙的起动风速,并与平面风沙起动计算风速和实测风速进行了比较.计算分析表明,在风向一定时,坡面风沙更容易起动,风沙起动速率随着坡度的变陡而变小.在坡度一定时,风沙起动风速受到风向的影响很大,起动风速随风力与水平面垂线夹角的增大而增大.与平面相比,当风力与水平面垂线夹角小于90°时,坡面风沙起动流速比平面为小.在当风力与水平面垂线夹角大于90°时,起动风速比平面为大.当坡面为平面时,风沙起动公式与平面拜格诺起动公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5.
针对四个处理机的Transputer并行计算机系统,建立了建筑风压数值模拟问题基于SIM-PLEC算法的几种并行化策略:分区并行策略、方程并行策略和双重并行策略。对各种策略的计算流程、数据通讯及并行效率等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实例计算作了验证。  相似文献   
86.
翼型与风洞侧壁交接角区分离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予秦  乔志德 《力学学报》2002,34(5):785-789
运用Navier-Stokes数值模拟对翼型模型试验时风洞侧壁和翼型模型结合部拐角区黏型分离流动进行模拟,并将简单代数湍流模型扩展用于机翼/风洞侧壁拐角区流动.计算格式在空间上采用中心有限体积离散,在时间上采用多步Runge-Kutta时间步长格式进行积分.结果显示,在翼型模型风洞试验时,模型/侧壁拐角区、模型表面、侧壁表面和模型后形成复杂的黏性分离流动和二次分离,对实验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在高速水洞中运用人工通气方法进行了航行体模型超空泡形态特性的系列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通气流量、不同空化数和不同弗鲁德数下的空泡形态,建立了以弗鲁德数为参数的空泡几何特征参数与空化数的对应关系、空化数与通气流量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验证了空化数是决定空泡尺度的主要无因次参数,通过改变通气流量可以有效地调控空化数,进而达到控制空泡形态的目的.文中同时给出了通气流量系数的实验曲线拟合公式,并与国外的相关实验和公式进行了比较,两者基本一致.所得结论对进一步的水下超高速航行体空泡形态控制技术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8.
基于隧道效应的微机械角速率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效应的微机械角速率传感器的设计方案,还针对隧穿检测和电容检测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基于隧道效应的微机械角速率传感器将极大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89.
两个相邻建筑物周围风环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层建筑物及其群体周围所引起的风环境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两幢串列布置高层建筑周围的流场进行了模拟,讨论了建筑物高度、间距比等因素对风环境特性的影响。为了与两个相邻建筑物的流场进行比较,本文同时计算了单个建筑物周围流动的分布情况。数值模拟结果对揭示高层建筑群区域内再生风载荷的形成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分析方法,为城市规划和高层建筑住宅小区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0.
开槽对大跨悬挑平屋盖结构风荷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傅继阳  甘泉 《实验力学》2003,18(4):458-465
本文结合一大跨悬挑平屋盖模型的风洞试验研究,分析了此类结构屋盖的平均局部体型系数和极值局部体型系数的分布特性;并根据其风压的分布特性,提出在悬挑屋盖承受较大负压的屋檐和角点附近这些遇强风易发生破坏的部位采取开槽气动抗风措施,进一步研究了该气动抗风措施对大跨悬挑平屋盖结构风荷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它们可以有效地削减屋盖风敏感处的风荷载值,使平均局部体型系数大约降低50%,极值局部体型系数大约降低25%,所得的这些结果对于结构的抗风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