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24篇 |
免费 | 908篇 |
国内免费 | 28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40篇 |
晶体学 | 44篇 |
力学 | 41篇 |
综合类 | 43篇 |
数学 | 117篇 |
物理学 | 62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62篇 |
2021年 | 98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87篇 |
2016年 | 225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413篇 |
2013年 | 320篇 |
2012年 | 470篇 |
2011年 | 491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409篇 |
2008年 | 549篇 |
2007年 | 578篇 |
2006年 | 524篇 |
2005年 | 389篇 |
2004年 | 330篇 |
2003年 | 310篇 |
2002年 | 134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125篇 |
1999年 | 107篇 |
1998年 | 108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为了降低部分相干光光学系统设计的复杂度及成本,增加部分相干光应用的便捷性,提出了一种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激光相干度及束散角复合控制方法。首先介绍了对激光光束进行相干度和束散角复合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然后分别设置了相干度和束散角检测实验,检测了本方法所调制激光光束的相干度和束散角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生成相干度为0.9 mm、束散角为7.5 mrad,以及相干度为1.5 mm、束散角为3.8 mrad的部分相干光束,其相干度与理论值相比误差在5%以内,其相干度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27386和0.031314,峰谷值分别为0.084 658和0.089 103;其束散角与理论值相比误差在5%以内,其束散角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22 478和0.023 186,峰谷值分别为0.081 201和0.092 130。可见,该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相干度及束散角复合控制。 相似文献
52.
为实时恢复天文或空间目标的湍流退化成像,提出一种适应大气湍流动态变化的多通道自适应光学图像恢复方法.以自适应光学校正后不同时刻的目标成像作为多个通道,建立求解系统点扩散函数的线性方程,根据解出的点扩散函数利用超拉普拉斯算法,求解待观测目标的估计值.结果表明:不同时刻的点扩散函数之间存在互质关系,满足多通道盲识别的理论要求.利用建立的线性方程求解出的点扩散函数与原点扩散函数的均方误差在10^-30~10^-27量级,采用超拉普拉斯算法恢复出的目标成像与原始目标之间的均方误差在10^-5~10^-4量级.本文研究为湍流退化图像的实时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3.
以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为理论模型,数值研究了两个一阶暗怪波在正常色散单模光纤中的相互作用.基于一阶暗怪波精确解,采用分步傅里叶数值模拟法,从间距、相位差和振幅系数比方面讨论相邻两个一阶暗怪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二阶暗怪波精确解,讨论了两个一阶暗怪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同相位情况下,间距参数T1为0、5、20时,相邻两个一阶暗怪波相互作用激发产生“扭结型”暗怪波.相比较于单个暗怪波发生能量的弥散,“扭结型”暗怪波分裂形成多个次暗怪波.反相位情况下,间距参数T1为2、7、12时,相邻两个一阶暗怪波相互作用也可以激发产生“扭结型”暗怪波.并且“扭结型”暗怪波初始激发的空间位置偏离原始单个暗怪波的位置5.振幅系数比越大,该空间位置越接近5.二阶暗怪波可以看作是两个一阶暗怪波的非线性叠加,复合型和三组分型二阶暗怪波与相邻两个一阶暗怪波的相互作用略有相似. 相似文献
54.
56.
电子光学系统是毫米波速调管长寿命和整管性能实现的关键,毫米波速调管零件尺寸较小,为了在Ka波段和W波段实现千瓦量级的输出功率,要求具有高的电子注通过率及低的阴极负荷。对Ka波段和W波段电子光学系统特性进行了分析,确定了Ka波段10 kW分布作用速调管和W波段1 kW分布作用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利用软件对电子枪和聚焦系统的结构进行计算,并采用CST仿真软件对设计的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注在聚焦磁场中的状态进行优化。设计出的Ka波段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电子枪工作电压26 kV,发射电流2 A,互作用区长度30 mm,磁场强度大于0.6 T,流通达到100%。设计的W波段速调管电子光学系统,电子枪工作电压17 kV,电流0.65 A,互作用区长度20 mm,磁场大于0.9 T,流通达到100%。已制成Ka波段速调管和W波段速调管,设计的电子光学系统能够满足速调管工程化需求。 相似文献
57.
《Physics letters. A》2020,384(21):126527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dynamics of a hollow Gaussian beam (HGB) in metamaterials. We predict self-trapped propagation of HGBs and evolution of the beam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dimensionless dispersion coefficient (κ), which determines the strength of dispersion over diffraction. The evolutions of HGBs such as disappearance of single ringed intensity pattern and appearance of patterns with a central bright spot are achievable with less propagation distance in metamaterials with higher values of κ. On the other hand, metamaterials with low values of κ can preserve single r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ver a long propagation distance without focusing. When the strength of dispersion over diffraction increases, i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eam and may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tightly focussed beam with high peak intensity at the center. The phenomenon of tight focussing is found to have some applications in trapping of nanosized particles. 相似文献
58.
59.
为了解决受激布里渊散射快光在高吸收区产生损耗的问题,通过分析普通单模光纤中双线泵浦产生的双布里渊增益线特性及在增益峰间实现脉冲的超光速传输理论,利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双布里渊增益线处受激布里渊散射引起的快光特性。结果表明,当频率分离因子大于0.596时,可以观察到双增益峰;当频率分离因子在1~5.25范围内时,两个泵浦波产生的双增益峰之间可以明显地产生快光;当频率分离因子为1.75时,在双布里渊增益线之间的最大时间提前可达25 ps。当频率分离因子为2.42时,三阶色散所对应的归一化色散长度为无穷大,三阶色散可以得到完全补偿;当频率分离因子大于2.464时,脉冲展宽因子趋近于1,可以实现无畸变传输,但时间提前量小于13.52 ps。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在布里渊增益区实现快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并对设计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快光器件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0.
Summary A mathematical model able to describe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 generated in a thin film by the steady-state illumination by
a Gaussian laser beam is presented. The film is supposed to be made by a weakly absorbing liquid sample bounded by two parallel
transparent plates, the cell walls, whose thermal exchange to the surrounding ambient may be assumed to be linear with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 analytical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is presented in form of Hankel transform and a matrix numerical
approach to the comput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profiles is reported. It is particularly well suited to a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and allows one to get very accurate results in very short computing times. The influence of the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
to the ambient is shown in an example. A check of the method accuracy is performed by comparison with literature results in
the particular case of infinite heat exchange coefficient.
To speed up publication, the authors of this paper have agreed to not receive the proofs for corre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