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87篇 |
免费 | 6225篇 |
国内免费 | 488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9737篇 |
晶体学 | 2776篇 |
力学 | 753篇 |
综合类 | 107篇 |
数学 | 211篇 |
物理学 | 204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5篇 |
2023年 | 315篇 |
2022年 | 702篇 |
2021年 | 697篇 |
2020年 | 824篇 |
2019年 | 809篇 |
2018年 | 875篇 |
2017年 | 1088篇 |
2016年 | 1352篇 |
2015年 | 1186篇 |
2014年 | 1865篇 |
2013年 | 2965篇 |
2012年 | 2001篇 |
2011年 | 2245篇 |
2010年 | 1797篇 |
2009年 | 1994篇 |
2008年 | 2204篇 |
2007年 | 2394篇 |
2006年 | 2350篇 |
2005年 | 2057篇 |
2004年 | 2055篇 |
2003年 | 1604篇 |
2002年 | 1455篇 |
2001年 | 1058篇 |
2000年 | 1102篇 |
1999年 | 1068篇 |
1998年 | 856篇 |
1997年 | 778篇 |
1996年 | 803篇 |
1995年 | 643篇 |
1994年 | 580篇 |
1993年 | 458篇 |
1992年 | 447篇 |
1991年 | 302篇 |
1990年 | 176篇 |
1989年 | 143篇 |
1988年 | 107篇 |
1987年 | 102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60篇 |
1984年 | 50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28篇 |
1980年 | 16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8篇 |
1975年 | 6篇 |
1973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阐述了双光子激光诱导荧光(TP-LIF)技术的原理及线性模型,利用双光子过程激励CO分子B1∑+←←X1∑+(0,0)带Q支的跃迁(约230 nm),分析了B1∑+→A1Π荧光带的荧光光谱特性,探讨了激光功率密度、激光波长及火焰温度等因素对测量的影响,并给出甲烷-空气火焰在一定燃烧条件下CO分子浓度随火焰位置及高度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利用TP-LIF技术测量CO的浓度分布,其时空分辨率及探测灵敏度都很高。当激光功率密度较强时,TP-LIF信号和激光能量成线性关系,而且由于光电离速率的增强,大大降低了碰撞猝灭速率等环境因素对信号测量造成的影响,该特性对实验标定及定量测量都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83.
分析了角锥棱镜对光束的相位变换作用,带二面角误差的角锥棱镜可等效于6块光楔的组合,其楔角的大小和方向由二面角误差决定。对在腔内往返传输的光线在镜面上的位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二面角误差相同且不为零的角锥棱镜构成的谐振腔为约束非稳腔。用Fox-Li迭代法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棱镜二面角误差情况下的谐振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圆形镜腔情况下基本振荡模式接近于TEM03模的拉盖尔高斯光束;当3个二面角误差不相同时,模式中各个区域的强度分布不对称。采用3个二面角误差基本接近且绝对值较小的棱镜可以提高光束质量。 相似文献
84.
85.
波长19.6nm的类氖锗X光激光适合作为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界面不稳定性的光源。用经过实验检验的系列程序对预-主短脉冲驱动类氖锗进行了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理论分析。采用2%~3%的预脉冲强度,6~8ns的预-主脉冲时间间隔,在4×1013W/cm2功率密度驱动下, 波长19.6nm增益区的宽度可以超过60μm,增益区的维持时间可以达到90ps。对于16mm长的平板靶,增益系数可达11.8/cm;弯曲靶增益系数可达13.3/cm;单靶小增益长度积可达21.3,单靶就可以获得饱和增益。采用双靶对接,其小讯号增益可达38.4,可以获得深度饱和增益,能满足应用演示所需的X光激光光源。 相似文献
86.
87.
横向激励大气压(transversely excited atmospheric,TEA)CO2激光器的放电稳定性是决定该类型激光器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采用电感充放电电路的紫外预电离激光器的实验研究,得到了激光器放电动态过程的规律,并发现残余振荡是主放电后发生弧光放电的主要原因。实验中采用不同配比的气体,并对电感充放电电路与改进后的硅堆充放电电路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增加充电电感值可以降低主放电结束后储能电容上的残余电压;而采用硅堆放电电路在主放电后仅有相对幅值很低的稳定残压,两种方案都大幅度抑制了弧光放电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激光单脉冲能量。 相似文献
88.
89.
对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存在的一种类似于小尺度自聚焦的非线性过程“热像”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拟计算。当一束经过遮光物调制的激光光束通过非线性介质后,在随后的光路上将产生一个亮点,即“热像”。“热像”处的光强比背景光强大几倍,因此位于“热像”附近位置的光学元件很可能遭受损伤。从全息成像的角度对“热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像”的位置处于以非线性介质为中心与遮光物大约对称的地方,“热像”的光强是原始光强的(1+B)2倍。计算机模拟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