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化学   294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5篇
数学   11篇
物理学   256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高效率的聚合物太阳电池依赖于光吸收活性层材料对太阳光能量的充分利用.电极界面材料将光吸收活性层产生的空穴和电子分别快速高效地抽取到阳极和阴极,并通过进一步改进光伏器件的结构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本课题组在光吸收活性层中新型聚合物给体材料、新型电极界面材料、利用水/醇性电极界面材料制作新型倒装器件结构的太阳电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推动了太阳电池在能量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方面的突破.  相似文献   
32.
本文在对有机光伏电池载流子产生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机光伏电池激活层的微观结构对光电转换效率影响的角度,系统介绍了目前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影响光电转换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光伏电池效率的方法,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3.
杨建东  原慧卿  李秀娟  卢小泉 《分析化学》2007,35(11):1679-1684
详细介绍了巯基卟啉自组装膜的几种制备方法,评述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对卟啉自组装膜在电荷转移、分子氧电催化、分子光电器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引用文献54篇。  相似文献   
34.
有机光伏技术为太阳能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制造成本低廉、材料质量轻、加工性能好、易于携带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是目前乃至未来的研究重点。设计和合成适合的窄带隙的共轭聚合物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核心。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窄带隙的共轭聚合物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器件性能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5.
基于菲聂尔透镜的聚焦太阳能PV/T 系统热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基于菲涅尔透镜的聚焦型PV/T热电联产系统的一维稳态传热模型,对六种不同结构的PV/T系统的热、电效率和(火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利用(火用)效率作为评价标准对六种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采用聚焦型PV/T系统,在牺牲少量发电效率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具有一定温度的热能;增添玻璃盖板虽然能够减少热损失,但同时使得系统的光学效率降低,减少电池上的能量密度,反而使得系统的(火用)效率降低1%;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应将集热管外加保温腔体,透镜起到盖板和聚光器的双重作用,在不损失发电量的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36.
The low-amplitude spatial solitons in biased photovoltaic photorefractive crystals are investigated theoreticall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both the bright and the dark low-amplitude screening-photovoltaic spatial solitons in photorefractive crystals are obtained. The expressions for the width of these solitons are given. The explicit expressions for the spatial deflection and angular deviation of the bright low-amplitude screening-photovoltaic spatial soliton are also present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diffusion.  相似文献   
37.
铌酸锂晶体中的磁光折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掺铁铌酸锂晶体中不同全息记录配置下的磁光折变效应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给出了铌酸锂晶体所有的磁光生伏打非零张量元. 详细计算并给出了不同全息纪录配置下的所有体光生伏打、磁光生伏打电流的解析形式. 理论结果表明,由于磁光生伏打效应引起了光激发电流的变化,所以对于每种配置全息光栅的衍射效率都会受到外加磁场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全息记录配置,磁场对铌酸锂晶体光折变非线性性质的影响也不同.讨论了一种确定特定张量元的方法. 关键词: 磁光生伏打 磁光折变效应 光生伏打  相似文献   
38.
39.
A plasmonic multilayer structure (PMS) is proposed for photovoltaic cells with an ultrathin active layer that is 30 nm amorphous Si (α-Si).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PMS are analyzed by rigorous coupled-wave analysis (RCWA) and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FDTD) method. Using the PMS, the incident light can be trapped into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LSP) and then the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induces the surface plasmon (SP) that propagates transversely within the α-Si layer. Compared with the indium tin oxide (ITO)/α-Si/Ag structure, the photon number absorbed by PMS increase 28.7% while a normal incident transverse magnetic (TM) polarization wave is applied.  相似文献   
40.
To exploit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polymeric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a series of dithiophene‐benzothiadiazole‐alt‐fluorene copolymers containing carbazole groups at C‐9 positions of the alternating fluorene units (PFO‐FCz‐DBT)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effect of the carbazole groups on the optophysical, electrochemical,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these copolymers was investigated. By comparison, this type of copolymers with carbazole unit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than poly(2,7‐(9,9‐dioctyl‐fluorene)‐alt‐5,5‐(4′,7′‐di‐2‐thienyl‐2′,1′,3′‐benzothiadiazole) (PFO‐DBT) in the bulk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A maximum power‐conversion efficiency (PCE) of 2.41% and a highest short‐circuit current density (Jsc) of 9.68 mA cm?2 were obtained for the PFO‐FCz‐DBT30, which are about two times high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levels for the PFO‐DBT30. This work demonstrated that introducing a hole‐transporting carbazole unit into copolymer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improve the Jsc and PCE. © 2011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