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18篇
  免费   4228篇
  国内免费   1181篇
化学   3600篇
晶体学   583篇
力学   1242篇
综合类   131篇
数学   1466篇
物理学   1510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319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389篇
  2017年   545篇
  2016年   631篇
  2015年   548篇
  2014年   932篇
  2013年   1470篇
  2012年   1108篇
  2011年   1122篇
  2010年   830篇
  2009年   1017篇
  2008年   1326篇
  2007年   1208篇
  2006年   1157篇
  2005年   1004篇
  2004年   852篇
  2003年   799篇
  2002年   762篇
  2001年   688篇
  2000年   664篇
  1999年   584篇
  1998年   486篇
  1997年   421篇
  1996年   369篇
  1995年   348篇
  1994年   314篇
  1993年   211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6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An optical sensor using a quartz core microcantilever was fabricated by etching clad layer from optical fiber.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f this sensor was measured in atmosphere and water. Th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in water was 1.3×10−3/°C, which was about one order larger than that (2.3×10−4/°C) in atmosphere. This was caused by increase of additional mass due to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viscosity of water, while, the increase of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in atmosphere was caused by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Young’s modulus of the quartz core. Thes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theoretically using a “string-of-beads” model.  相似文献   
932.
介绍了光锥导光装置的优势,分析了影响光锥导光装置耦合效率的主要因素,得出了影响光锥导光装置耦合效率的理论模型误差曲线。以光锥端面反射损耗及光纤辐射损耗为主要误差源,测试了光锥导光装置的耦合效率及误差对耦合效率的影响;采用分光比标定的方法测量导光装置的耦合效率,消除了由于激光器输出能量变化给试验中脉冲能量测量环节带来的影响;根据试验测量数据,拟合出误差对耦合效率的影响曲线,通过与理论误差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同时测得该耦合装置的耦合效率为70.26%。在激光束的入射角度误差〈5°,且在光纤耐受弯折允许范围内甩动光纤的情况下,总误差对耦合效率的影响〈10%,满足实际工程误差的允许范围。该耦合装置已经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相似文献   
933.
设计了一种工作在光波段的新型四重对称的双层手征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得到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反演计算了结构的圆二色性、旋光角、手征参数和折射率。结果表明该结构在谐振波长附近具有很强的旋光性,并且在椭偏度为零时,即透射光变成完全线偏振光时,旋光角达到了55°;在一定波段内可以实现左旋圆偏振光(LCP)和右旋圆偏振光(RCP)的负折射率,且不需要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更重要的是,实现负折射率的左旋圆偏振光(LCP)具有较宽的频带,不局限于谐振波长附近,在椭偏度为零时,折射率也为负。考虑到具体的实验制作,对加衬底的手征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谐振波长向长波长方向产生了偏移,完全线性偏振光的旋光角仍然有40°。  相似文献   
934.
高功率激光系统中非线性“热像”强度可能达到光学元件损伤阀值,从而对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以往的非线性“热像”现象研究都是基于无限大平面光波背景,但实际系统中传输的是有限束宽光束.本文以高斯光束为例,基于无像差自聚焦理论分析了有限束宽光束的“热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高斯光束“热像”的强度与位置在光束腰斑较小时与平面光波情况有明显不同,但光束腰斑较衍射物大得多时,高斯光束可以近似当作平面光波处理.  相似文献   
935.
杨俊波  苏显渝 《光学学报》2007,27(7):1279-1284
利用传统成熟的偏振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由偏振光分束器、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反射镜和四分之一波片构成的3×3光开关。该光开关具有结构紧凑规整、功能的实现与信号光的偏振态无关以及可以完成双向交换等特点。根据其路由控制表对该3×3光开关交换模块功能的实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各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状态的调整,控制通过其信号光的偏振态,完成信号光的路由,该交换模块可以完成输入信号光的全排列无阻塞输出与交换。同时,该交换模块具有一定的扩容和重构能力,对于构建大规模的交换矩阵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6.
本文阐述了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天光一号”KrF激光核聚变实验装置上,MOPA系统光学元件加工与镀膜研究工作的进展。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加工后的基片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对于K9光学玻璃与熔融石英玻璃来说分别为σrms=1.8±0.5nm,σrms=2.0±0.4nm。镀HfO2/SiO2高反射膜的光学元件的反射率与破坏阈值分别为R>99.5%,Eth=1.30~1.33J/cm2。镀Al2O3/MgF2增透膜的光学元件的透射率与破坏阈值分别为T>99.5%,Eth=1.3~1.97J/cm2。  相似文献   
937.
TDI CCD立体相机内方位元素测试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星载单镜头TDICCD立体相机立体成像及测绘要求,结合普通测绘相机内方位元素,提出了星载单镜头立体相机内方位元素由焦距、主点位置、立体成像角(前后视交角)、图像畸变等元素组成。给出了立体相机内方位元素测试的方法,针对立体相机成像特点给出了计算内方位元素的算法,对其进行了实际测量和验证,其测量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38.
多光轴光学系统光轴平行度野外试验方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曦  汪岳峰  樊东 《应用光学》2002,23(5):46-48
基于激光测距的基本原理及激光能量分布情况,利用测距的方法进行对角度的测量,在野外全系统工作状态下,实现了多光轴系统平行度的测试,并对该方法的测试精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39.
空地激光通信系统中捕获子系统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王晓曼  韩成  褚影 《光子学报》2014,43(2):206004
针对空地激光通信系统,推导了复合光栅螺旋扫描捕获方法所需的最大捕获时间、平均捕获时间和捕获概率的计算公式,建立了捕获性能仿真模型,分析了捕获时间和捕获概率的关系,以及空中平台的相对速度对捕获系统的影响和抑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当通信终端的捕获不确定区域为50mrad,扫描重叠因子为0.12时,捕获探测器的信噪比大于6时,空地激光通信系统总的捕获概率优于95%,最大捕获时间约为36s,平均捕获时间约为12s.  相似文献   
940.
平面圆形膜片式光纤布拉格光栅温度补偿压强传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波谱带宽展宽技术实现温度补偿的压强传感新方案。结合平面圆形膜片应变调谐的特点,采用膜盒式结构,将光纤光栅中心对准平面圆形膜片零应变半径并沿径向粘贴,利用反射波谱带宽对应变敏感而对温度不敏感的特性解调压强,成功地实现了温度补偿的压强传感测量。基于光谱分析仪0.05nm的光谱分辨力,实验测得带宽随压强响应灵敏度为0.34nm/MPa,压强精度为±0.15MPa,压强测量范围为0~7.5MPa。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