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9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191篇
化学   2490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357篇
综合类   63篇
数学   385篇
物理学   58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266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225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双氧水(H2O2)是一种重要的绿色氧化剂,广泛应用于纺织、医疗、废水处理、军事等重要领域.目前, H2O2的工业生产以蒽醌法为主,该法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同时工艺涉及大量的有机溶液,活性中间体蒽醌也会发生缓慢降解,产生有毒副产物.与蒽醌法相比,通过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催化H2与O2反应直接合成H2O2,过程绿色环保且生产工艺简单,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然而,从热力学上分析, H2和O2更容易反应生成H2O, H2O2只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会继续发生加氢和直接分解反应生成H2O,导致H2和O2的低效利用,开发高H2O2选择性且高反应效率的催化剂已成为氢氧直接合成H2O2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大部分研究策略旨在通过调控或影响反应中心结构、价态来抑制H2O2的副反应,进而提升H2O2的选择性和反应效率;尽管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仍需发展新的调控策略来满足工业应用的要求.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促使H2O2从催化剂上脱附可以有效地提升H2O2的选择性和产率.相比于针对反应中心的调控,不稳定的H2O2从催化剂上快速脱附同样起到抑制H2O2参与副反应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一种炭量可控的非均一界面改性方法,以常规的Pd/TiO2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各种结构表征,发现炭物种在TiO2表面呈非均一分散状态,而且改性对于催化剂的几何结构影响较小;另外,催化剂表面的疏水性会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其与H2O2间的吸附能相应变小.反应结果显示,表面非均一的炭化改性技术可以显著提升Pd/TiO2催化剂的H2O2选择性和产率.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可知这种改性技术可以保持Pd颗粒与TiO2间相互作用的同时,还可以促进H2O2的快速脱附,进而提升改性Pd/TiO2催化剂的H2O2直接合成效率.该改性方法简单、易控,可拓展应用到其他类型催化剂的H2O2直接合成性能调控与改进.  相似文献   
192.
提出在线课程应立足于对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疏导、梳理、凝练和升华,并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热机”在线课程为例进行介绍。采用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从卡诺热机推导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阐明了卡诺热机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强调了卡诺对于热力学的重要贡献,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学科素养。为在线课程提供了教学案例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3.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实际,分析了生活化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精心设计的实验项目、基于实验展示的教学方法和凸显学生专业特色的考核方式等3个方面进行实践,体现了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4.
杨芳  陈玉焕  孙姣  杨春  刘晓莉 《化学教育》2022,43(4):117-123
以河北工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无机化学课程为例,从教材设置、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了对比探讨,以期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无机化学新的课程体系,能为国内高校本科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本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95.
“本博学位论文连做”培养模式是学士论文阶段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改变本科阶段以学习课程为主的思维模式为以创新研究为主的思维模式;短暂的硕士阶段在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阶段瞄准学科前沿,启发其发掘“新方法”和“新思路”,有效地实现学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连做。  相似文献   
196.
赵鹏  于川茗 《化学教育》2022,43(22):49-54
针对传统大型仪器培训体系存在的定位不准、内容不足、方案陈旧等局限性,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开放共享、科研导向、育人为本、安全高效的大型仪器培训方针,充分挖掘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价值,释放科技资源潜力,初步建立了以扫描电镜为主体的远程培训、实体培训、应用培训、动态监管“四位一体”的新型大型仪器培训体系,形成了一个闭环的、高效的大型仪器培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7.
To design ultrabright fluorescent solid dyes, a crystal engineering strategy that enables monomeric emission by blocking intermolecular electronic interactions is required. We introduced propylene moieties to distyrylbenzene (DSB) as bridges between the phenyl rings either side of its C=C bonds. The bridged DSB derivatives formed compact crystals that emit color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same molecules in dilute solution, with high quantum yields. The introduction of flexible seven-membered rings to the DSB core produced moderate distortion and steric hindrance in the DSB π-plane. However, owing to this strategy, it wa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molecular arrangement with almost no decrease in the crystal density, and intermolecular electronic interactions were suppressed. The bridged DSB crystal structure differs from other DSB derivative structures; thus, bridging affords access to novel crystalline systems. This design strateg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in many fields and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ventional photofunctional molecular crystal desig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98.
In this review, oxygen activation and their aerobic oxidation over the Au nanoclusters are presented. The size-specificity, ligand engineering, and doping effects and the proposed reactions’ mechanism and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t the atomic level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9.
200.
The design of advanced catalysts for organic reactions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During such processes, electrophilicity and nucleophilicity play vital roles in the activation of chemical bonds and ultimately speed up organic reactions. Herein, we demonstrate a new way to regulate the electro‐ and nucleophilicity of catalysts for organic transformations. Interface engineering in two‐dimensional heteronanostructures triggered electron transfer across the interface. The catalyst was thus rendered more electropositive, which led to superior performance in Ullmann reac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ngineered 2D Cu2S/MoS2 heteronanostructure, the coupling of iodobenzene and para‐chlorophenol gave the desired product in 92 % yield under mild conditions (100 °C). Furthermore, the catalyst exhibited excellent stability as well as high recyclability with a yield of 89 % after five cycles. We propose that interface engineering could be widely employ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atalysts for organic re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