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1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30篇 |
晶体学 | 4篇 |
力学 | 335篇 |
综合类 | 11篇 |
数学 | 27篇 |
物理学 | 14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59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54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4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提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烧结增效剂中主成分三氧化二硼和二氧化锰含量的方法。用盐酸-硝酸混合溶液溶解样品,选择波长257.610,249.773 nm两条谱线分别作为测定硼和锰的分析线,采用背景校正来扣除干扰。方法用于烧结增效剂样品分析,测定结果与化学法测定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93.
采用流化床燃烧技术,使用自制Cu/γ-Al2O3颗粒作为催化剂床料,实验研究了超低浓度甲烷在流化床中催化燃烧时床层温度(450~700℃)、流化风速比ω(1.5~4)、进气甲烷体积分数(0.3%~2%)等对甲烷燃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床层温度是影响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关键因素,甲烷的转化率随着床层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床层温度达到650℃时,甲烷含量低于1%的超低浓度甲烷其转化率超过95%,继续提高床层温度至700℃且控制流化风速比ω≤2可以实现甲烷的完全转化;甲烷转化率随着流化风速和进气甲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ω>3.5时,温度对甲烷转化的影响减弱,未燃烧的甲烷含量增大。动力学实验发现,床层温度较低时,催化反应受动力学控制,测得催化反应的活化能Ea为1.26×105J/mol,反应级数m为0.73,当温度t>450℃时,扩散作用影响显著,反应级数增大。 相似文献
94.
以Cd与Pb为研究对象,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对模拟城市生活垃圾Al2O3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动力学挥发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氧化还原条件、H2O、HCl、SO2及基体Al2O3对重金属的挥发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d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尤其是在通入HCl的情况下,而Pb的挥发程度则较低,同时氧浓度的增加会降低重金属的挥发。Al2O3颗粒中重金属的物理化学吸附以及重金属的扩散效应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重金属的释放,而SO2的通入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Cd与Pb的释放。 相似文献
95.
垃圾在流化床中焚烧NO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Ф150 mm流化床上,研究了六类典型组分垃圾NO转化率与床温和过量空气系数(excess air简称EA)的关系。研究发现,纸渣与木块NO转化率最高,橡胶与塑料最低;织物、纸张、厨余、木块、塑料NO均具有中温生成特性,一般在800 ℃~850 ℃时即接近最大值,之后温度升高对NO的生成影响不大;橡胶与无烟煤由于含N化合物结构稳定,其NO转化率随床温升高而增大;由于挥发分析出的相互影响,较低的火焰温度,混合垃圾NO转化率一般低于单组分垃圾的线性叠加;少量水分不会对垃圾NO转化率造成很大影响,相反还会促进NO的转化,但过量水分会抑制NO的生成。 相似文献
96.
97.
气固射流床射流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300×51×2600mm的二维射流床中,采用多路毕托管测试系统,对包括三种双组份混合物在内的五种物料的射流深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射流管径、射流气速对射流深度都有影响,本文尤其考察了环隙气量与射流深度的关系,发现在同样的射流气速下,环隙气速增大则射流深度降低,得出了综合各种影响因素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98.
99.
Monolithic stationary phases have revolutionized protein chromatography because they combine speed, capacity, and resolution in a unique manner. Since such stationary phases contain no particles but only flow‐through pores, the usual mass transfer restrictions to the chromatography of large molecules are not observed and extremely fast separations become possible. Recently the area of application of monolith chromatography has been extended to the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small molecules and plasmid DNA.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state of art in high performance monolith and especially high performance monolithic disk chromatography (HPMDC). The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protein HPMDC is summarized, whi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volving field of small molecule HPMDC is attempted. The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onolithic disks and columns packed with conventional stationary phases (including perfusion and micropellicular particles) but also monolithic columns (porous rods) are outlined. Finally, the potential of HPMDC to analytical and preparative biochromatography is demonstrated by a discussion of recent applications of chromatographic disks for protein isolation and bioprocess analysis.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