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531篇
化学   1107篇
晶体学   23篇
力学   23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230篇
物理学   30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We consider a generalized version of the rooted connected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 which occurs in planning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with both survivability and hop-length constraints. Given a set of client nodes, a set of potential facility nodes including one predetermined root facility, a set of optional Steiner nodes, and the set of the potential connections among these nodes, that task is to decide which facilities to open, how to assign the clients to the open facilities, and how to interconnect the open facilities in such a way, that the resulting network contains at least λ edge-disjoint paths, each containing at most H edges, between the root and each open facility and that the total cost for opening facilities and installing connections is minimal. We study two IP models for this problem and present a branch-and-cut algorithm based on Benders decomposition for finding its solution. Finally, we report computation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52.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robust optimization (RO) model for the Connected Facility Location (ConFL) problem within the framework introduced by Bertsimas and Sim [Bertsimas, D. and M. Sim, Robust discrete optimization and network flows,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98 (2003), pp. 49–71], and show how to use a heuristic in conjunction with a lower bounding mechanism to rapidly find high-quality solutions. The use of a heuristic and a lower bound mechanism within this RO approach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its computational time and broadens its applicability to other NP-hard problems. Here we present some of our computational results that attest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approach, particularly on the Robust ConFL problem.  相似文献   
153.
PSⅡ颗粒复合物低温荧光光谱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获得低温下PSⅡ颗粒复合物色素分子间的能量传递信息,运用荧光激发谱及荧光发射谱对273 K温度时不同波长光激发下菠菜的PSⅡ颗粒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荧光强度的大小与激发光的波长有关,在实验所采用的激发波长中,436 nm的光激发产生的荧光强度最大,520 nm的最小.在能量传递过程中Chl a分子的荧光效率最高,Chl b分子次之.结合吸收谱分析还发现在PSⅡ颗粒复合物中至少存在四种具特征吸收的Chl分子: Chl a661660, Chl a/b672669,670,Chl a682680,Chl a690687.对436 nm光激发所得到的荧光发射谱进一步经高斯解析后得到五个光谱组分:661 nm,672 nm,682 nm,690 nm,730 nm,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75%,9.89%,43.18%,22.08%,20.10%.  相似文献   
154.
155.
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的负载能力已经成为限制驱动器发展的瓶颈问题,负载能力研究的主要是激光束近场和光学元件的相互作用过程。采用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方法分析了多程放大构型高功率固体激光驱动器实验输出近场强度的频谱在激光强度提升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分析了引起近场强度调制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高强度下,激光驱动器的输出近场存在明显的频谱特征,二维功率谱密度近似满足各向同性,近场调制主要源于小尺度自聚焦效应,PSD曲线显示获得增长的频率主要是各级空间滤波器截止频率所限定的频段。  相似文献   
156.
报道了n型掺杂ZnSe/BeTe/ZnSe Ⅱ型量子阱(type-Ⅱ QW)在极低温 (5—10 K)条件下的各种光学性质. 磁场中(Farada配置)ZnSe层的反射光谱展示了一个典型的负的带电激子(X-)的跃迁特征. 对于空间间接光致发光(spacially indirect PL)光谱,它的主发光峰显示了一个反玻尔兹曼分布的非对称性,并且在磁场中(Voigt配置)它的峰值能量随磁场的增加而降低. 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掺杂样品的空间间接PL是来自Ⅱ型QW结构所特有的带电激子的跃迁. 关键词: 光致发光 二维电子气 带电激子 Ⅱ型量子阱  相似文献   
157.
翻转线圈系统在波荡器积分场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有效地测量用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波荡器的积分场误差,在已有的伸展线磁测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翻转线圈磁测系统,该系统的运动控制、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处理均可自动完成。在利用这套磁测系统测量3.4×10-6 T·m磁场积分时获得高于1×10-6 T·m的测量精度,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这套波荡器积分磁场测量系统具有测量精度好、速度快的特点,与已有的伸展线磁测系统、平移线圈磁测系统和霍尔点测系统相比,它更适合于测量波荡器的一、二次场积分和多极场分量。  相似文献   
158.
159.
改进了教学实验中常用的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提出一种使用六亚甲基四胺-硝酸缓冲溶液控制体系pH的方法,预先配制磺基水杨酸的二钠盐溶液,省去强酸强碱反复调节溶液pH的过程,简化了实验操作。在pH 5.60时测得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3.6×10~3,并推出其稳定常数为K_(CuL)=3.6×10~9,与文献值K_(CuL)=3.3×10~9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0.
采用溶剂热技术合成了一种新型手性配位聚合物[Zn2(C7H8O6)2(bipy)2(H2O)2]·4H2O(C7H8O6=2,3-氧-异丙叉基-L-酒石酸根, bipy=4,4'-联吡啶), 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元素分析、热重分析以及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结构分析数据表明, 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C2空间群, 晶胞参数a=2.02334(14) nm, b=1.13896(4) nm, c=1.01094(6) nm, β=117.366(3)°, V=2.0689(2) nm3. 两个晶体学独立的Zn原子均为八面体构型, 其中Zn1原子赤道配位点被2个酒石酸根中的4个羧酸根氧螯合配位, 2个酒石酸根中剩下的4个羧酸根氧中的2个分别与2个Zn2原子连接形成无限一维链, Zn2原子的另外2个反式赤道配位点被2个水分子氧占据, 同时这两种Zn原子的轴向配位点均被4,4'-联吡啶的氮原子占据, 形成具有矩形格子[0.51165(3) nm×1.13896(5) nm]的二维层状结构, 游离的2个水分子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聚体, 并与酒石酸根中未与Zn配位的羧酸氧连接, 把二维层状结构连接成三维网状的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