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685篇 |
免费 | 3025篇 |
国内免费 | 381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1085篇 |
晶体学 | 151篇 |
力学 | 2086篇 |
综合类 | 229篇 |
数学 | 8255篇 |
物理学 | 157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2篇 |
2023年 | 326篇 |
2022年 | 658篇 |
2021年 | 705篇 |
2020年 | 933篇 |
2019年 | 885篇 |
2018年 | 886篇 |
2017年 | 950篇 |
2016年 | 1199篇 |
2015年 | 1093篇 |
2014年 | 1579篇 |
2013年 | 2402篇 |
2012年 | 1630篇 |
2011年 | 2109篇 |
2010年 | 1573篇 |
2009年 | 2052篇 |
2008年 | 2087篇 |
2007年 | 2040篇 |
2006年 | 1802篇 |
2005年 | 1473篇 |
2004年 | 1244篇 |
2003年 | 1182篇 |
2002年 | 1079篇 |
2001年 | 867篇 |
2000年 | 894篇 |
1999年 | 719篇 |
1998年 | 709篇 |
1997年 | 484篇 |
1996年 | 340篇 |
1995年 | 333篇 |
1994年 | 280篇 |
1993年 | 260篇 |
1992年 | 252篇 |
1991年 | 209篇 |
1990年 | 219篇 |
1989年 | 208篇 |
1988年 | 190篇 |
1987年 | 175篇 |
1986年 | 155篇 |
1985年 | 147篇 |
1984年 | 143篇 |
1983年 | 81篇 |
1982年 | 116篇 |
1981年 | 107篇 |
1980年 | 99篇 |
1979年 | 100篇 |
1978年 | 79篇 |
1977年 | 77篇 |
1976年 | 71篇 |
1973年 | 6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基于经典方法优化了组合场中基频场和低频场的强度比,利用优化后的组合场驱动一维氦原子,通过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研究了氦原子产生的高次谐波,其截止位置得到扩展,再考虑基频场初相位对产生高次谐波的影响,能够得到脉宽为37as的单个阿秒脉冲. 相似文献
172.
利用平面波赝势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uCu3的结构性质,得到了晶格常数a、体弹模量 、体弹模量对压强的一阶导数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吻合。通过准谐德拜模型成功地获得了高温高压下AuCu3的状态方程、热膨胀系数、热容及德拜温度。 相似文献
173.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系统研究了中性及带电Ni小团簇的基态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特性。对中性Nin(n=1-5)团簇,除去一个电子对基态几何结构所引起的变化相比增加一个电子所引起的影响要更加明显。n=4时,Ni+4,Ni4以及Ni4-较之相邻个体具有较大的能隙,但在所讨论的尺寸范围内,没有找到幻数结构。随着原子数的递增,Nin+,Nin,Nin-(n=1-5)团簇体系的磁矩总体呈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添加一个电子能够显著增强中性体系的磁性。 讨论了与实验结论符合较好的绝热电子亲和能(AEAs)以及绝热离化势(AIPs)。 相似文献
174.
在B3LYP/6-311++G(3df)理论水平,对二元叠氮化合物Al(N3)3和P(N3)3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获得其稳定分子的几何构型、电子结构、红外光谱以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P(N3)3分子中的磷原子拥有一对孤对电子,给予临近氮原子(Nα)上的孤对电子较大斥力,从而使其表现出三角锥形结构特征,而Al(N3)3表现为平面三角形结构特征。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Al–Nα和P–Nα键本质上均属于共价键。与叠氮自由基相比较而言,Al(N3)3和P(N3)3的每个叠氮基内部的总成键度显著增大,从而导致N3基的振动频率发生明显蓝移。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差和叠氮自由基键离解能的计算结果均表明Al(N3)3比P(N3)3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5.
赵万广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3,30(6)
提出了液体夹心法热导率测量技术, 采用CHBr3液体作为夹心材料实现了样品/窗口界面的理想接触, 并将动载荷作用下的夹心法高压热导率实验测量压力下限拓展至40 GPa, 为绝缘介电晶体高温高压热导率测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实验利用平面碰撞和DPS测试技术, 结合液体夹心法实测了LiF单晶高压热导率数据, 对现有热导率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结果显示, 在γ/γ0=(ρ0/ρ)2时, 修正后的Roufosse理论公式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这一研究结果为非透明材料冲击波温度测量中的热传导修正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6.
药物小分子化学位移的量子化学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核磁共振的谱峰归属对分子结构的确定至关重要,用理论计算方法预测化学位移对谱峰的正确归属是极其有帮助的. 我们用量子化学的方法预测了乙酰水杨酸及其衍生物分子上碳原子的化学位移,并通过比较计算值和实验值得到不同理论计算方法的误差范围. 用HF和DFT理论计算芳环碳的化学位移时,CSGT方法比GIAO方法更为准确. 与其它方法相比,B3PW91//CSGT 在6-311G(d,p)基组下得到的芳环碳的化学位移最接近实验值. 采用B3LYP//GIAO计算时, 使用不同的基组 6-31G(d,p)和6-311++G(3df,3pd)得到的化学位移计算值只有δ 0.01~2.04的差异. MP2方法非常耗时,且对于计算精度的改善并不显著; 并且,由于电子相关性的影响,碳原子周围的电子环境对化学位移计算的准确性影响很大. 与实验值比较,HF方法由于忽略电子相关效应所以表现较差. 另外,碳链的增长对计算准确性也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7.
178.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O在Au(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吸附结构、功函数、电子密度和投影态密度,给出了覆盖度从0.11ML到1.0ML的范围内,O的吸附特性随覆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O的稳定吸附位为3重面心立方(fcc)洞位,O在fcc洞位的吸附能对覆盖度比较敏感,其值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Au(111)表面功函数的变化量与覆盖度成近线性关系,原因是Au表面电子向O偏移,形成表面偶极子;O—Au的相互作用形成成键态和反键态,且反键态都被占据,造成O—Au键很弱,O吸附能较小.
关键词:
表面吸附
A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特性 相似文献
179.
通过建立具有平面近横向各向异性场的非晶态合金薄带及膜的磁畴结构模型,利用线性化Maxwell方程组及Landau-Lifshitz方程,推出了在高频交变磁场及外加面内轴向直流磁场Hex作用下的铁磁材料的与取向相关的磁导率表达式,得到了对方位角平均的相对磁导率及阻抗的计算式,导出了磁导率与张量磁化率分量间的关系,对材料磁导率的实部及虚部随Hex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并给出了对应的磁谱图.建立的磁导率与外磁场的理论关系可将Panina及Kraus给出的理论结果统一起来.
关键词:
非晶态合金薄带及膜
取向相关磁导率
GMI效应理论与计算
近横向各向异性场 相似文献
180.
A new and rather trivial model is suggested with mechanism that implies simultaneous violation of the zeroth and the second
laws of thermodynamics. Mathematically rigorous quantum theory reduces to a trivial application of the Golden rule formula.
It yields exciton on-energy-shell diffusion caused by bath-nonassisted excitation hopping between tails of different exciton
site levels ε1 < ε2 broadened by bath-assisted finite life-time effects. The elastic character of the hopping implies 1 ↔ 2-symmetric transfer
rate W. Thus the net diffusion exciton flow W(P
1 - P
2) and also, as argued, the net energy flow are possible due to different near-to-equilibrium exciton populations P
1 > P
2. As the sites are provided with two different baths, the population imbalance and the flows survive even for slightly different
local bath temperatures T
1 < T
2 < T
1ε2/ε1. Thus spontaneous exciton and also energy flows against temperature step become possible,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Clausius
form of the second law. Violations of both the laws disappear in the high-temperature, i.e. classical limit
Received 16 May 2001 and Received in final form 20 September 200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