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329篇
化学   196篇
晶体学   13篇
力学   97篇
综合类   37篇
数学   419篇
物理学   10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Some strong laws of large numbers for the frequcncies of occurrence of states and ordered couples of states for nonsymmetric Markov chain fields(NSMC)on Cayley trees are studied.In the proof,a new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strong liinit theorems of Markov chains is extended to the case of Markov chain fields.The asymptotic equiparti- tion properties with almost everywhere(a.e.)convergence for NSMC on Cayley trees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32.
对称性匹配微扰理论(symmetry-adapted perturbation theory, SAPT)能把总作用能分解成有物理意义的各作用能项, 是了解分子间力的基本手段. 本工作的开展是因为目前标准SAPT方法无法计算含能大体系的作用能项. 对于大体系而言, 基于Kohn-Sham轨道的SAPT(SAPT(DFT))具有高的计算效能, 但对作用能项的计算效果却不佳. SAPT(DFT)的缺陷产生于常用交换-关联势的错误渐近特性. 为了消除这些缺陷, 借助于van Leeuwen 和 Baerends(LB)模型势及Fermi-Amaldi (FA)类型势, 把两种渐近修正技术应用于三个供测试的二聚体小体系(He2, HF2和(N2)2)和一组处于不同分子间距的硝酰胺二聚体体系. 结果显示: 当使用新近发展的依频密度极化率(frequency-dependent density susceptibilities, FDDS)技术用于计算色散能时, FA渐近校正方案非常有效地克服了SAPT(DFT)中的缺陷, 并比LB校正具有更好的精度. 经FA校正的SAPT(DFT)方法能够正确地定量预测所有测试系统结合能的趋势, 并且与标准的SAPT相比, 大大减少了计算代价. 这个方法成功应用于硝酰胺二聚体表明: 此方法在精确计算更大的体系, 如含能体系的分子间力方面很有潜力.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桥联双核铁(Ⅲ)[Cl3FeOFeCl3]2-的磁耦合常数的计算,探讨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条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破损态方法,着重讨论了双核Fe(Ⅲ)2的d5-d5电子通过氧桥的超交换作用.研究发现分子的反铁磁通道主要是Fe(Ⅲ)的dyz和dz2与μ-O的p轨道形成的,具有π*/π*和σ*/σ*特征的超交换通道.  相似文献   
34.
纳米Cu和Ag的缺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氢电弧等离子体方法制备纳米Cu和Ag超微粒子,这些粒子在制备过程中自动地高温溶氢.同时使用相近的电源功率的惰性气体蒸发法制备纳米Cu和Ag.分别将各种样品在低温退火,同时使用TEM监测粒子的大小,选择最佳退火温度制成标准样品.使用TEM,HRTEM,XRD线形精炼与Fourier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Cu和Ag中的缺陷.发现了纳米Cu和Ag的x射线衍射线形的非对称性并研究了其物理意义.用Fourier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纳米Cu和Ag中的孪晶几率.并对于纳米材料中的氢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The imidazole covalently coordinated sandwich-type heteropolymngstates Na9[ {Na(H=O2}3{M(C3H4N2)}3( Sb W9O33)2]·xH=O(M=Ni^Ⅱ, Co^Ⅱ, Zn^Ⅱ, Mn^Ⅱ) were obtained by the reaction of Na2WO4·2H2O, SbCl3·6H2O, NiCl2·6H2O [MnSO4·H2O, Co(NO3)2·6H2O, ZnSO4·7H2O] and imidazole at pH≈7.5. The structure of Na9[{Na(H2O)2}3{Ni(C3H4N2)}3(SbW9O33)2]·32H2O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Polyanion [{Na(H2O)2}3{Ni(C3H4N2)}3(SbW9O33)2}3]^9- has approximate C3v symmetry, imidazole coordinated six-nuclear duster [{Na(H2O)2}3{Ni(C3H4N2)}3]^9+ is encapsulated between two (α-SbW9O33)^9-, the three rings of imidazole in the polyanion are perpendicular to the horizontal plane formed by six metals (Na-Ni-Na-Ni-Na-Ni) in the central belt, and x-stacking interactions exist between imidazoles of neighboring polyanions with dihedral angel of 60%. The compounds we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IR, UV-Vis spectra, TG and DSC, and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of the four compounds was suggested by TG curves.  相似文献   
36.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37.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38.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39.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40.
在“神光”装置上用两种特殊结构的实验靶型,通过两个不同方位的诊断孔观测腔内壁X光再辐射的空间能谱结构和X光辐射总量,分别研究了与激光第一打击面完全对称和不对称的腔内壁(两个被观测位置相差90°)X光辐射能谱和辐射能量的对称性,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