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47篇
  免费   3186篇
  国内免费   1588篇
化学   10428篇
晶体学   125篇
力学   630篇
综合类   83篇
数学   1303篇
物理学   535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591篇
  2019年   538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485篇
  2016年   817篇
  2015年   806篇
  2014年   919篇
  2013年   1397篇
  2012年   1025篇
  2011年   1013篇
  2010年   850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959篇
  2007年   985篇
  2006年   828篇
  2005年   759篇
  2004年   599篇
  2003年   521篇
  2002年   339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291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09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17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2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H2CO和NO2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UB3LYP/ 6-311++G(d,p)并包含零点能水平上计算得到了H2CO和NO2反应的势能面.在势能面上找到了由H2CO和NO2反应生成HCO和trans-HONO的两条反应通道.直接H迁移反应通道的势垒只有90.54 kJ*mol-1,是主要的反应通道,其TST速率是7.9 cm3*mol-1*s-1,与文献值相符;另一条通道是H2CO异构化为trans-HCOH,然后C位H迁移,最后生成的HOC分子异构化为HCO,这条通道反应势垒高达348.03 kJ*mol-1,是一条次要反应通道.  相似文献   
992.
仇毅翔  李佳  王曙光 《化学学报》2010,68(7):611-616
采用从头计算MP2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对过渡金属团簇[PdAu8(PR3)8]2+(R=Me, OMe, H, F, Cl, CN)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以及团簇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能进行了研究. MP2方法和SVWN局域泛函能够对团簇的结构给予准确的描述, 而离域泛函BP86, PBE, BLYP和杂化泛函B3LYP则过高地估计了团簇的几何结构参数. 电子结构研究表明Pd, Au原子通过 d电子的成键作用构成团簇内核[PdAu8]2+, [PdAu8]2+与PR3配体则通过“σ给予/π反馈”模式成键. PR3配体与[PdAu8]2+的结合能够加强Pd-Au之间的成键作用, 增大前线轨道能级间隙, 从而提高团簇的稳定性. PR3配体中R基团供、吸电能力的变化对[PdAu8(PR3)8]2+结构的影响较小, 但对[PdAu8]2+-PR3结合能的影响较大. 能量分析显示不同PR3与[PdAu8]2+之间具有相近的轨道作用能, 与R基团供、吸电能力相关的非轨道作用能成为影响两者连接牢固程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93.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γ-Al2O3 负载的 Pt 和/或 Ni 双金属催化剂或单金属催化剂, 测定了它们的 CO 化学吸附量, 并在原位红外间歇反应装置上评价了其催化 1,3-环己二烯 (1,3-CHD) 的低温 (308 K) 加氢和脱氢性能. 结果表明, Pt-Ni/γ-Al2O3 催化剂性能优于 Pt/γ-Al2O3 或 Ni/γ-Al2O3.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不同催化剂上 1,3-CHD 的表面吸附能, 验证了具有较弱环烯烃吸附能的双金属催化剂加氢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4.
李娟  王晨  石景  郭庆祥 《化学学报》2010,68(16):1635-1640
Pd催化的配体导向C-H键官能化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合成手段. 我们用B3PW91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Pd催化的配体导向C-H键乙酰化反应中催化剂和底物配合步骤以及C-H键活化步骤中的热力学性质. 研究发现, 具有不同导向基团的反应物之间竞争反应的选择性取决于导向基团与Pd(OAc)2的配合步骤, 配合反应稳定常数大的较容易生成乙酰化的产物. 另一方面, 反应的选择性与C-H键的活化步骤无关, 并且与导向基团的配位原子的气相碱性、原子上的电荷密度以及最高占据轨道能量都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在DFT-B3LYP/6-311++G**水平下求得CH3SH…HOO复合物势能面上的稳定构型. 计算结果表明, 在HOO以其O8—H7作为质子供体与CH3SH分子中的S5原子为质子受体形成的氢键复合物1和2中, O8—H7明显被“拉长”, 且其伸缩振动频率发生显著的红移, 红移值分别为330.1和320.4 cm-1; 在CH3SH分子以其S5—H6作为质子供体与HOO的端基O9原子为质子受体形成的氢键复合物3和4中,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但S5—H6伸缩振动频率红移不大. 经MP2/6-311++G**水平计算的4种复合物含BSSE校正的相互作用能分别为-20.81, -20.10, -4.46和-4.52 kJ/mol. 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分析表明, 在CH3SH…HOO复合物1和2中, 引起H7—O8键长增加的因素包括两种电荷转移, 即孤对电子n1(S5)→σ*(H7—O8)和孤对电子n2(S5)→σ*(H7—O8), 其中后者为主要作用. 在复合物3和4中也有相似的电荷转移情况, 但轨道间的相互作用要弱一些. AIM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4个复合物中的S5…H7间和O9…H6间都存在键鞍点, 且其Laplacian量▽2ρ(r)都是很小的正值, 说明这种相互作用介于共价键和离子键之间, 偏静电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研究了O2与CO在CeO2(110)表面的吸附反应行为. 研究表明, O2在洁净的CeO2(110)表面吸附热力学不利, 而在氧空位表面为强化学吸附, O2分子被活化, 可能是重要的氧化反应物种. CO在洁净的CeO2(110)表面有化学吸附与物理吸附两种构型, 前者形成二齿碳酸盐物种, 后者与表面仅存在弱的相互作用. 在氧空位表面, CO可分子吸附或形成碳酸盐物种, 相应吸附能均较低. 当表面氧空位吸附O2后(O2/Ov), CO可吸附生成碳酸盐或直接生成CO2, 与原位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 过渡态计算发现,O2/Ov/CeO2(110)表面的三齿碳酸盐物种经两齿、单齿过渡态脱附生成CO2. 利用扩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分析了典型吸附构型的电子结构, 说明表面碳酸盐物种三个氧原子电子存在离域作用, 物理吸附的CO及生成的CO2电子结构与相应自由分子相似.  相似文献   
997.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中广义梯度近似的 PW91 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 研究了 NiFeB2 合金簇在 TiO2(110) 面的吸附模式. 结果表明, NiFeB2 平行吸附在 TiO2 面的 Ot-Ot 位最稳定, 吸附能为 526.4 kJ/mol. 为了探明 NiFeB2/TiO2 是否具有催化氧化 CO 活性, 进一步研究了 CO 和 O2 在 NiFeB2/TiO2 面的共吸附行为. 结果表明, CO 和 O2 以 Eley-Rideal 机理共吸附在 Fe 上时, 易形成碳酸盐, 而以 Langmuir-Hinshelwood 机理共吸附在 Fe 上时, O2 发生分解, 与 Fe, Ni 和 B 形成稳定的六元环.  相似文献   
998.
Lang XF  Yin PG  You TT  Guo L 《Chemphyschem》2012,13(1):237-244
Chemical enhancement i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of pyrazine adsorbed on Au-Pd nanoclusters is investigated by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hanging Pd content in the bimetallic clusters enables modulation of the direct chem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yrazine and the clusters. The magnitude of chemical enhancement is correlated well with the induced polarizability for the complexes with low Pd content, which fails for the complexes with high Pd content. Furthermore, the dependence of chemical enhancement on cluster size and coupling is also described by the induced polarizability. Additionally, the chemical enhancement in the cluster-molecule-cluster junction is found to account for as much as 10(3), which suggests that a chemical mechanism might be more important than previously believed, in particular for Au-Pd bimetallic nanoparticle aggregates.  相似文献   
999.
实验发现纳米金催化的CO氧化有良好的湿度增强效应,但有关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湿度增强效应的微观机制,以Au4团簇为例,研究了金催化CO氧化的微观机理,考察了H2O在反应中的角色和作用.计算结果表明,H2O与Au4团簇一样,在反应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参与反应的进行、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能垒.催化循环包含4个基元步骤:O2+H2O→OOH+OH,CO+OOH→CO2+OH,CO+OH→COOH,和COOH+OH→CO2+H2O,其中自由基OOH和OH的形成是催化循环的速控步骤,其能垒为100.31kJ/mol,明显低于非水参与反应的能垒(161.41kJ/mol).目前的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实验观测的CO催化氧化的湿度增强效应,给出了其微观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欧利辉  陈胜利 《电化学》2011,17(2):155-160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反应能计算及最小能量路径分析研究了CO2在气相和电化学环境中于Cu(111)单晶表面的还原过程。气相中,CO2还原为碳氢化合物的反应路径可能为:CO2(g) + H* → COOH* → (CO +OH)* → CHO*;CHO + H* → CH2O* → (CH2 + O)*;CH2* + 2H* → CH4或2CH2* → C2H4。整个反应由CO2(g) + H* → COOH* → (CO +OH)*,(CO + H)* → CHO*和CH2O* → (CH2 + O)*等几个步骤联合控制。在-0.50V (vs RHE) 以正的电势下,CO2在Cu(111)表面电化学还原主要形成HCOO-和CO吸附物;随着电势逐渐负移,CO2加氢解离形成CO的反应越来越容易,CO成为主要产物;随电势进一步变负,形成碳氢化合物的趋势逐渐变强。与CO2的气相化学还原不同的是,电化学环境下CO质子化形成的CHO中间体倾向于解离形成CH,而在气相中CHO中间体则倾向于进一步质子化形成CH2O中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