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77篇
  免费   2949篇
  国内免费   2232篇
化学   9611篇
晶体学   257篇
力学   1819篇
综合类   147篇
数学   1468篇
物理学   705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03篇
  2022年   499篇
  2021年   428篇
  2020年   608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512篇
  2017年   604篇
  2016年   784篇
  2015年   693篇
  2014年   988篇
  2013年   1539篇
  2012年   1090篇
  2011年   1083篇
  2010年   887篇
  2009年   951篇
  2008年   969篇
  2007年   1040篇
  2006年   884篇
  2005年   777篇
  2004年   692篇
  2003年   647篇
  2002年   495篇
  2001年   468篇
  2000年   458篇
  1999年   357篇
  1998年   360篇
  1997年   264篇
  1996年   249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3年   9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达朝究  冯爱霞  龚志强  宋健 《物理学报》2013,62(3):39202-039202
讨论了当下垫面随时间缓慢变化时浅水方程的形式. 从控制大气运动的连续性方程和动量方程出发, 将下垫面的缓慢变化作为一个小量叠加到固有下垫面函数上, 利用大气的上下边界条件, 得到改进的浅水方程. 在改进的浅水方程中, 由缓变局部水平体积散度, 订正了局部水平体积散度和流体局部厚度变化之间的平衡, 在此基础上得到包含下垫面缓变的涡度方程.  相似文献   
102.
肖伟  李世雄 《光学技术》2013,39(1):77-81
建立了一种基于亚微米光栅透射共振理论的蛋白质检测模型,设计了一种金属光栅型蛋白质检测生物传感器,运用光栅耦合激发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理论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计算机计算模拟,分析了蛋白质样品折射率、厚度等对透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透射率与样品折射率、厚度呈二阶多项式关系,并且厚度、折射率都随灵敏度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检测模型可应用在蛋白质检测传感方面。基于此方法的蛋白质检测模型具有同时检测蛋白质种类和含量、灵敏度高、实时、无需标记,便于集成芯片化,适用于批量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在蛋白质芯片、生物分析、环境监测、生物器件研发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质点从可自由移动的凹曲面上滑下的速度、加速度和时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于一个质点从可自由移动的光滑的凹曲面上滑下的速度、加速度和时间作了一般性讨论,建立了相应的公式.并对质点的运动平面与凹曲面的交线分别为直线、抛物线和椭圆等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4.
Ag+掺杂的立方相Y2O3:Eu纳米晶体粉末发光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化学自燃烧法制备了不同Ag+掺杂浓度的Y2O3:Eu纳米晶体粉末样品([Y3+]∶[Eu3+]∶[Ag+]=99∶1∶X,X=0—3.5×10-2),以及通过退火处理得到了相应的体材料.根据X射线衍射谱确定所得纳米和体材料样品均为纯立方相.实验表明在纳米尺寸样品中随着Ag离子浓度的增加,荧光发射强度随之增加,当X=2×10-2时达到最大值,其发光强度比X=0时提高了近50%.当Ag离子浓度继续增加,样品发光强度保持不变.在相应的体材料样品中则没有观察到此现象.通过对各样品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透射电镜(TEM)照片和荧光衰减曲线的研究,分析了引起纳米样品荧光强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Ag离子与表面悬键氧结合,从而使这一无辐射通道阻断,使发光中心Eu3+的量子效率提高;Ag+的引入所带来的另一个效应是使激发更为有效.这两方面原因使发光效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5.
O在Au(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O在Au(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吸附结构、功函数、电子密度和投影态密度,给出了覆盖度从0.11ML到1.0ML的范围内,O的吸附特性随覆盖度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O的稳定吸附位为3重面心立方(fcc)洞位,O在fcc洞位的吸附能对覆盖度比较敏感,其值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O诱导Au(111)表面功函数的变化量与覆盖度成近线性关系,原因是Au表面电子向O偏移,形成表面偶极子;O—Au的相互作用形成成键态和反键态,且反键态都被占据,造成O—Au键很弱,O吸附能较小. 关键词: 表面吸附 Au(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特性  相似文献   
106.
舒瑜  张建民  徐可为 《物理学报》2006,55(8):4103-4110
采用改进分析型嵌入原子法计算了Pt(110)表面自吸附原子的能量和法向力.当Pt吸附原子位于Pt(110)表面第一层原子的二重对称洞位上0.11nm时最稳定.Pt吸附原子的最佳迁移路径是由一个二重对称洞位沿密排方向迁移到最近邻的另一个二重对称洞位.在吸附原子远离表面的过程中,将依次经过排斥、过渡和吸引等三个区域.在排斥区和过渡区,由于吸附原子与表面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势,吸附原子的能量和法向力的形貌图均为(110)面原子排列的复形,与对势理论和嵌入原子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在吸引区,由于多体相互作用及晶体中原子 关键词: 金属表面 自吸附 能量 力  相似文献   
107.
李凯  刘红  张青川  侯毅  张广照  伍小平 《物理学报》2006,55(8):4111-4116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悬臂梁传感技术研究大分子折叠/构象转变的新方法.通过分子自组装的方法将热敏性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分子链修饰到微悬臂梁的单侧表面,用光杠杆技术检测温度在20—40℃之间变化时由于微悬臂梁上的PNIPAM分子在水中的构象转变所引起的微悬臂梁变形.实验结果显示:在升温过程中,微悬臂梁的表面应力发生了变化并且导致微悬臂梁产生了弯曲变形,这个过程对应着微悬臂梁上的PNIPAM分子从无规线团构象到塌缩小球构象的构象转变.在降温过程中,微悬臂梁发生了反方向的弯曲变形,这对应着PNIPA 关键词: 构象转变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分子链 表面应力 微悬臂梁  相似文献   
108.
杨光  P. V. Santos 《物理学报》2006,55(8):4327-4331
结合声表面波和光致发光谱在低温(15K)下对非故意掺杂的GaAs(110)量子阱结构的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声表面波的作用GaAs(110)量子阱的发光强度减弱,并且其对应的重空穴能级出现了分裂的现象,当施加的声波强度Prf达到20dBm时,能级分裂ΔE达到了10meV.进一步讨论了声表面波对GaAs(110)量子阱圆偏振光自旋注入的影响. 关键词: 发光 GaAs量子阱 声表面波 自旋极化  相似文献   
109.
陈潇潇  李斌成  杨亚培 《物理学报》2006,55(9):4673-4678
推导了调制的平顶光束激励下基于Fresnel衍射积分的表面热透镜理论,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了平顶光束和高斯光束激励下样品内部温度场、表面形变场和探测光衍射信号的径向分布,分析了影响表面热透镜信号的实验参数.结果表明,在最佳探测位置,平顶光束激励下的表面热透镜系统比相同情况下高斯光束激励下的灵敏度高,最高时约2倍,更有利于薄膜吸收测量. 关键词: 表面热透镜 光学薄膜 平顶光束  相似文献   
110.
Chemical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synthesize CdS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polymer (PEG 300) and sol-gel silica matrices. Systematic growth of particles (radius 3–9 nm) was obtained by adjusting post-deposition anneal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to examine the dependence of surface-state–related luminescence on particle size. Photoluminescence (PL) peak energy showed a linear dependence with a gentle slope in the weak confinement region and a steep slope in the strong confinement region, the divergence being observed near the excitonic Bohr radius for CdS. The empirical relation proposed for the weak confinement region could be used for estimating chemically prepared CdS nanoparticle size with a high degree of reliability from PL peak ener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