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6篇 |
力学 | 6篇 |
综合类 | 9篇 |
数学 | 4篇 |
物理学 | 18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高频系统是行波管的核心部件,它会直接影响行波管的工作频率、带宽、增益等性能指标。为了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和更高的增益,对0.34 THz双注高次模折叠波导行波管的基本特性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双注折叠波导的色散特性和耦合阻抗,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色散特性随频率升高差距增大,耦合阻抗在高频段匹配较好,并研究了损耗特性。利用CST仿真工作室对双注折叠波导的注波互作用特性进行了仿真,实现41.68 W输出。为了获得更高的输出,通过增大直波导高度,最终使输出功率提高了52.7%,达到63.12 W。最后设计了符合要求的盒型输出窗和模式转换器,验证了高频系统的传输特性。 相似文献
74.
针对现有的基于欠采样的频率和二维到达角的联合估计存在结构复杂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调制宽带转换器技术的L型延迟阵列接收结构.利用延迟通道与未延迟通道采样值之间的相位差可直接估计载频,进而计算二维到达角,无需额外的参数配对操作,避免了配对步骤引入的误差和复杂度的提升.并结合所提L型延迟阵列结构的特点构造相关矩阵和三线性模型,提出了两种参数估计算法,一种基于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计算量小,适用于需要实时处理的场景;另一种基于正则分解技术,鲁棒性较好,适用于信噪比较低的应用场景.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从欠奈奎斯特样本中估计目标的载频和二维到达角参数. 相似文献
75.
设计了一种矩形波导隔断插板式TM11-TE10模式转换器。其结构是在矩形波导横截面窄边的中部,平行于横截面宽边插入一块金属平板,将其等分为上下两个矩形波导,将TM11模式转换为分别位于上下两个矩形波导内相位相反的TE10模式。然后分别在上下两个矩形波导内,平行于窄边等间距地插入一组金属薄板。TE10模式微波经过轴向长度差为合适值的上下两组插板后,相移差变为180°,使原本相位相反的TE10模式转为同向,最后通过阻抗渐变合成单个波导的TE10模式。该模式转换器可与带状电子束高功率微波源共轴,其横向最大尺寸可与带状电子束高功率微波源矩形输出口保持一致,轴向长度较短,结构简单、紧凑。利用有限元算法仿真软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和初步优化设计。初步的设计结果表明:当相对带宽为10%时,TM11至TE10模式的转换效率大于-0.45 dB,可满足带状电子束高功率微波源对输出结构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6.
77.
传感器能将所感受到的物理量(如力、热、光、声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信号,经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等目的.如常用的光电传感器、热电传感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技术的发明过程的描述,展现了科学发明在交叉学科取得重大成就的典型范例,对科学研究将产生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