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5篇 |
免费 | 170篇 |
国内免费 | 301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04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112篇 |
综合类 | 56篇 |
数学 | 240篇 |
物理学 | 57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8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71篇 |
2008年 | 92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72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R3SiX(R=H、CH3;X=F、Cl、Br、I)与NR'3(R'=H、CH3)的加成物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在B3LYP/6-31g(d,p)基组下(X原子采用cep-121g基组)进行了两种加成方式的研究.一种是NR'3沿Si-X键轴向位置的加成,另一种是NR'3沿Si-X键侧向接近的加成.计算结果表明,前者更稳定且更容易形成加成物;Si上斥电子基团不利于Si-N键的形成,而N上斥电子基团则有利于Si-N键的形成;NH3-H3SiX系列和N(CH3)H3-H3SiX系列均能以两种方式进行加成,NH3-H2(CH3)SiX系列仅能沿Si-X键轴向进行加成,而NH3H(CH3)2SiX和NH3-(CH3)3SiX系列两种方式都不能进行加成;在同系列加成产物中,以X=Cl时所得加成物最稳定.讨论了所有加成物中各键的性能、NBO电荷变化、取代基对加成物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H3SiX(X=F、Cl、Br、D与NH3及N(CH3)3加成物在有机溶剂中导电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2.
分别对Al2O3和SiO2担载的不同含量铱(Ir)催化剂进行了H2程序升温还原、CO微量吸附量热和红外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后,Ir/Al2O3上存在金属态Ir0和氧化态Irδ 两种物种,CO在催化剂表面主要以线式和孪生吸附态存在,测量的CO吸附热为两种吸附形式的平均吸附热.提高还原温度和Ir担载量,Ir/Al2O3表面CO线式吸附物种的比例增加,从而导致CO吸附热值的升高.而在Ir/SiO2上Ir物种主要为金属态Ir0,CO吸附都以线式吸附为主,在所考察的条件下CO吸附热随Ir担载量和还原温度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83.
84.
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造成CO2过度排放,从而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和气候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CO2选择加氢反应可以将CO2催化加氢生成高附加值的CO产物.与其他的CO2转化反应策略相比,该过程中H2的消耗更少,成为可有效处理及转化CO2的手段之一.同时,应尽可能抑制CO2深度加氢以及甲烷的产生,研制及设计具有高CO选择性的新型高效催化剂及其构效关系的分析仍十分重要.据报道,负载型贵金属基催化剂的使用有利于H2分子的活化,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因而广泛应用于多种催化反应中.然而,贵金属催化剂实现工业应用的最大挑战是资源的限制及其高额的成本.近年来,由贵金属制备的负载型亚纳米团簇受到广泛关注,主要包括如Au,Pt,Pd,Ru等贵金属,可有效应用于多相催化反应.人们还致力于提高负载型亚纳米团簇的分散度,促进催化剂活性位点的有效暴露,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催化剂的有效利用率.本文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超高分散的负载型Ru基催化剂,通过CO2选择加氢-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和质谱联用技术测试了催化剂性能,发现CO2加氢反应生成CO选择性达100%.采用XRD,BET和TEM等方法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并结合H2-TPR,H2-TPD和XPS等表征结果深入探讨了催化剂构效关系,并提出了针对该催化剂体系较为合理的反应模型.在CO2选择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测试中,2.50%Ru/FeOx催化剂对目标产物CO选择性仅为41%; 随着Ru负载量降低至0.25%和0.1%时,CO选择性明显提高至80%; 当进一步降低Ru含量至0.01%时,CO选择性接近100%,且表现出优异的反应速率.在360 oC时,0.01%Ru/FeOx催化剂的相对反应速率为7.71 molCO2molRu-1 min-1,是2.50%Ru/FeOx催化剂相对反应速率的154倍.H2-TPR结果表明,贵金属Ru可以明显促进载体FeOx的还原,并产生丰富的氧空位,进而促进CO2的吸附、活化.而且CO2选择加氢TPSR结果显示,目标产物CO的起始生成温度总是滞后于原料H2的初始活化温度,与H2-TPR结果及文献报道的CO2选择加氢反应机理一致.通过H2-TPD深入理解H2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和氢溢流现象,以及Hads与不同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0.01%Ru/FeOx催化剂相对较高的H2脱附峰温度表明,该样品中Ru与Hads具有极强的相互作用力,相对抑制了Hads与COads深入加氢生成CH4,从而提高了CO选择性,而2.50%Ru/FeOx催化剂的情况则与此相反.本文提出了从Hads吸附作用力强弱来考虑CO2选择加氢反应选择性的新思路,同时为设计CO2选择加氢制高附加值CO的高催化反应速率、高CO选择性的高分散Ru基催化剂提供了一种经济简易的催化剂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5.
86.
Ba-La-O-(F)催化剂的碱性及其OCM反应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RD,TPD和高温原位IR光谱对La2O3,BaO/La2O3,BaF2/La2O3,LaOF和BaF2/LaOF等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和CO2在催化剂上的吸附状况进行了表征,并结合催化剂性能评价结果对该系列催化剂的碱性及其与OCM反应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催化剂OCM反应性能与其酸碱性的强弱无简单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7.
用氨基酸对映体在手性毛细管柱上扮离作实例, 研究了任意多阶程升优化程序的普遍适用性. 按计算结果进行实验所得的实际色谱图证明, 优化程序的应用将有助于在保证分离度的前提下, 大大缩短分析时间.提出了一种可以大体反映程序升温下复杂样品各组分在柱内运动过程的轨迹图(x-t图).轨迹图上所显示的每一组分在到达行程终点的时间的准确性得到了色谱实验的验证, 从而为探讨物质在各种条件下的柱内运动状,况特别是为多维色谱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8.
89.
90.
程序升温热重法研究扎赉诺尔煤的气化动力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程序升温热重法对扎赉诺尔煤(ZL)的800℃半焦进行CO2气化研究,考察了升温速率对TG/DTG谱图的影响,分析讨论了DTG参数(Tm和Rm)的变化;用单一升温速率法和多个升温速率组合法分别作了动力学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Tm和Rm均随升温速率的增高而增大,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动力学参数是不同的,单一升温速率法计算出的表观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A遵循关系式:logA=0.10E-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