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41篇
化学   81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89篇
数学   64篇
物理学   3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interactions of bubbles and coal particles in 600 kHz ultrasonic standing waves (USW) field has been investigated. A high-speed camera was employed to record the phenomena occurred under the USW treatment. The formation and behaviors of cavitation bubbles were analyzed. Under the driving of these cavitation bubbles, whose size is from several microns to dozens of microns, coal particles were aggregated and then attracted by large bubbles due to the acoustic radiation forces. The results of USW-assisted flotation show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ecoveries at 600 kHz,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actions of bubbles and particles in the USW field are more efficient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avitational field. Furthermore, the sou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of the USW was measured and predicted by a hydrophone. The analysis of gravity and buoyancy, primary and secondary Bjerknes forces shows that bubble-laden particles can be attracted by the rising bubbles under large acoustic force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for USW technology to achieve efficient bubble-particle interactions in flotation.  相似文献   
72.
光谱法研究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 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光谱技术在蛋白质-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研究中的应用. 大量研究表明, 借助于光谱技术不仅可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而且可以探讨蛋白质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3.
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Cu2(Hdmg)4]与DNA的相互作用. 考察了pH、温度、离子强度和配合物浓度等因素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与DNA的碱基结合形成非电活性物质, 使溶液中游离配合物的浓度降低, 配合物的峰电流减小. 单链DNA(ssDNA)充分暴露的碱基使其与配合物的结合能力大于双链DNA(dsDNA). Cu2(Hdmg)4与ssDNA和dsDNA的结合比分别为2:1和1:1, 结合常数分别为3.56×109和2.75×105.  相似文献   
74.
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CO和NO在Rh/Al2O3上吸附性能和相互作用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Rh/Al2O3的孪生中心对CO的吸附强于对NO的吸会,线式和桥式中心则对NO的吸附强于对CO的吸附,CO和NO共吸附-TP(CO和NO中)-IR动态过程结果揭示出2224cm^-1谱带的出现和强度的增加与孪生CO谱带以及吸附的NO谱带的强度减弱同时发生,表明是由吸附的NO和孪生CO形成Rh-NCO。  相似文献   
75.
V2O5/TiO2催化剂活性组分与载体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V-Ti-O催化剂, 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如BET、TPD、NARP、XRD等进行表征. 研究发现负载于TiO_2上的V_2O_5由于相互作用而使其表面V=O物种选择外露, 载体TiO_2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锐铁矿型TiO_2上获得最大V=O暴露的表面V_2O_5浓度显著低于金红石TiO_2载体上获得最大V=O暴露时的表面V_2O_5浓度. 而具有较大比表面及较强酸中心的TiO_2载体导致较强的相互作用. 即可获得较大的表面V=O暴露度.  相似文献   
76.
分别利用离子淌度质谱和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5-氟尿苷(5-Furd)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的相互作用.离子淌度质谱研究结果表明,5-Furd能够稳定SOD1构型,减缓其碰撞诱导去折叠;外源荧光光谱方法进一步证明5-Furd可以抑制SOD1的聚集.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5-Furd与SOD1的相互作用,阐明了二者的作用机制、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函数推断二者的作用力类型为典型的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77.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具有抑制人肿瘤细胞活性的含喹唑啉酮的4-(4-氟苯基)哌嗪二硫代甲酸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它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猝灭结果,求得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及反应热力学参数,并据此确定了它们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78.
牛血清白蛋白与Indo-1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以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与荧光探针Indo-1为蛋白质和配体模型, 基于Indo-1的荧光强度与BSA的分析浓度间的关系, 建立了计算二者相互作用位点数的方法, 并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及各种荧光技术对Indo-1和B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Indo-1在BSA中有3个作用位点, 这3个作用位点与BSA中的212位色氨酸(Trp 212)间的距离分别为2.93, 2.57和2.40 nm; Indo-1通过疏水性作用进入到BSA的3个疏水性空腔. 在荧光猝灭实验中, 通过Microlab 500 系列进样器和PTI荧光仪的联用实现了荧光强度的自动和实时记录.  相似文献   
79.
合成了白杨素磺酸钠和白杨素磺酸钙两种白杨素磺酸盐衍生物,并分别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它们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白杨素磺酸盐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由于与白杨素磺酸盐反应而导致B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采用位点结合模型公式和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距离。从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推断了白杨素磺酸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引力,而白杨素磺酸钙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并应用同步荧光技术研究了白杨素磺酸盐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SiO2与Keggin杂多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经典酸化与乙醚萃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Keggin型杂多酸H3PMo12O40,并以SiO2为载体制备了经不同温度焙烧的负载型杂多酸样品,利用TG、DTA、IR、XPS、NH3-TPD等手段,对负载前后的杂多酸样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SiO2与杂多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载体对杂多酸酸性的影响,研究发现,SiO2载体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杂多酸的热稳定性,焙烧温度的升高,会显著降低杂多酸的酸性,并提出SiO2杂多酸的相互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