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6篇
化学   67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研究了盐存在时不同比例的十二烷基硫酸钠(简称12CH)和溴化正辛基三甲基铵(简称C8NBr)混合物的表面活性、表面吸附以及胶团形成等性质,结果表明:(1)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不论其混合比例如何,临界胶团浓度(cmc)及cmc时溶液的表面张力(γcmc)皆较任何单一组分时小;(2)不论体相中比例如何,表面层中12CH和C8NBr的饱和吸附量的摩尔比皆~1.7且总饱和吸附量亦皆~5.2x10[-10]mol.cm[-2].由此求得表面层中分子截面积为32A[2],与由分子结构计算的数据相近,说明正、负表面活性离子排列紧密;(3)与碳链长相同的正、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比较,本体系反应离子浓度对cmc有明显影响,证实表面层带电,胶团也带电;(4)计算了离子强度相同,温度不同时和温度相同、离子强度不同时的热力学量,得出离子强度大者易形成胶团。  相似文献   
52.
李外郎  高月英  肖力  顾惕人 《化学学报》1985,43(11):1026-1031
根据Triton X-100在硅胶/水和硅胶/环己烷界面以及Triton x-305在硅胶/水界面的吸附结果,提出了两种简单的吸附模型,在硅胶/环己烷界面上形成的是单分子吸附层,吸附质分子以乙氧基链躺在硅胶表面上而以碳氢链伸入环己烷的方式取向.在硅胶/水界面上形成的是双分子吸附层,第一层中的分子以乙氧基链躺在硅胶表面上而以碳氢链朝外;第二层中的分子取向相反,即以碳氢链朝向第一层分子形成的碳氢链层,而以乙氧基链伸进水中,对石英玻璃-水-环己烷的接触角(θ水)的测定结果表明,θ水随水相中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先升后降,进一步支持了上述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53.
本文用ab initio方法研究了开壳层元素簇合物BCHe^2^+基态的三种几何构型, 即线形BC-He^2^+, CB-He^2^+和T形(He在B-C键中点上方)的稳定性半讨论了其成健性质。计算了势能曲线。计算是在6-31G^*, 6-311G^*^*, 6-311+G^*^*,6-311++G^*^*, 6-311G^*^*(2df)和6-311G(3df,2p)基组下, 用UHF, MP2, PMP2,MP4(SDTQ), CISD和ST4CCD方法完成的。结果表明, He与B和C之间有弱键存在。三种构型之间的能量差别不大, 其结构都是非刚性的。在我们所查阅文献范围内, 本工作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54.
武海顺  许小红  张聪杰  周伟良 《化学学报》1997,55(12):1185-1190
用ab initio MP2/3-21G*方法,对四角锥型硼化物B~4H~8X(X=Li^-,Be,B^+,C^2^+,B^-,C,N^+,BeH^-,BH和CH^+)及其碎片B~4H~8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B~4H~8X结构中,端氢(H~t)的位置受顶点帽基X的支配。帽基原子的电负性较小和配位原子轨道的弥散程度较大时,H~t处在B~n环平面下方,与帽基反向。反之,H~t与帽基同向。桥氢(H~b)的位置总是在B~n环平面之下,与X反向。进一步研究了B~4H~8X的离解能,并进行了电子相关能校正。发现结构1和2稳定性较差,结构3~10较稳定。分子碎片B~4H~8的最稳定构型为2112结构。  相似文献   
55.
戴树珊  马忠新 《化学学报》1990,48(4):315-319
本文用非经验参量化的相对论推广的Huckel方法(REHT), 系统研究了X2XX',HX和InX(X,X'=F,Cl, Br, I)等17 个分子的电子结构, 按周期序列变化的成键趋向和轨道能级的移动等, 给予了在非相对论图像中难以说明的一些实验现象以合理描述。  相似文献   
56.
戚文彬  王耕 《化学学报》1988,46(2):187-190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 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 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7.
染料与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光谱法研究了阴离子染料曙红(EY)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的相互作用, 得出相互作用常数K及与一个染料分子结合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数N, 也研究了两种添加剂(尿素, Na2SO4)及混合胶团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58.
D2HEDTPA和D2EHPA萃取汞(II)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xtration of Hg2+ from HNO3 solution with (D2EHPA) and bis(2-ethylhexyl dithiophosphate (D2EHDTPA) was studied. The composition of extracted complex was determine by saturation and mol. ratio methods. The bonding of the extracted species is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IR and NMR data. EHMO calcns. show that the extration capacities of the 2 extractants for Hg2+ are quite different.  相似文献   
59.
《Composite Interfaces》2013,20(5-7):407-422
The addition of carbon nanofibers to a polymeric matrix is known to affect it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changes are not sufficiently understood. Particularly, there are currently no adequate predictive methods that allow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based structures tailored for specific electrical response. We have developed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electric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nanofiber-reinforced polymer matrice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aph theory and circuit laws. We consider the individual properties of the polymeric matrix and the complex nanofiber network (including fiber orientation, concentration, and size), under an applied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and from the analysis we obtain information such as perlocative pathways, breakdown voltage, and impedance of the overall system. Simulations for two-phase systems consisting of a dielectric matrix and randomly oriented nanofibers have shown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the length of the fibers affect the properties. Increased concentrations or longer fibers both result in networks for which it is easier to establish conducting paths through breakdown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60.
神经网络扩展滤波算法及其多元光谱分辨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馈神经网络(NN)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应用较广, 但收敛较慢且易陷入局部极优, 针对这一不足,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滤波的快速学习新颖算法(EF)。与BP相比较, 该法不仅具有学习效率高, 收敛速度快, 所需学习次数少,数值稳定性好等优点, 而且所需调节参数少。由非线性系统建模与辨识的模拟结果表明, EF是一种有效的神经学习新算法。该法用于多元光谱校正与分辨,获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