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2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166篇
化学   85篇
晶体学   20篇
力学   58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104篇
物理学   139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opological Hall effect (THE), induc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charge carriers with mesoscopic or microscopic noncoplanar spin structures, holds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spintronics. In the present study, a giant THE of about 2 μΩ cm at room temperature is reported in a bulk spin gapless semiconducting Mn2CoAl cubic Heusler compound. Temperature-dependent investigation of magneto-transport data reveals that the Mn2CoAl has the large THE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2–300 K.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AC) susceptibility as a function of magnetic field exhibits a smooth and continuous response rather than any kink or anomaly, suggests that the observed THE in the Mn2CoAl compound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charge carriers with the microscopic noncoplanar spin texture. The observed THE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follows the same behavior as the magnetocrystalline anisotropy (MCA) of the cubic Mn2CoAl, indicating the competition of the MCA with ferromagnetic and antiferromagnetic exchange interactions as the origin of the noncoplanar spin texture and hence THE. Micromagnetic simulations further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noncoplanar spin structure as a result of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energies.  相似文献   
952.
在实验的基础上给出了束参数时间分辨测量系统的实验布局和特点,分析高压电磁干扰对直线感应加速器中时间分辨测量系统外触发性能的影响和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系统高压电磁干扰后的抑制措施。针对电磁空间干扰情况,主要通过采用光纤传输控制信号的措施,能很好地传输窄脉冲,信号延时抖动小于2 ns,达到了高速信号的可靠传输要求,采用嵌入式控制器既解决了抗电磁干扰的要求,也满足了束参数时间分辨测量系统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53.
强流质子源及低能传输线是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项目注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其工作效率设计了一种基于实验物理及工业控制系统(EPICS)架构的远程控制系统。根据被控设备硬件接口的特点及控制需求分别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和串口服务器等作为控制部件,在主控机中使用LabVIEW编程实现了对系统内所有设备的监控,并借助于DSC模块把设备状态和参数等以过程变量的形式进行网络发布。设计的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的特点,已经在系统调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54.
输出脉冲稳定性的需求对驱动自由电子激光产生的电子直线加速器装置束流稳定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电子束平均能量、峰值流强、束团到达时间抖动和横向位置抖动等参数。基于正在建设的大连相干光源用户装置,探讨了最近提出的褶皱管用作能量稳定器的可行性。采用解析计算和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结合大连相干光源直线加速器的设计,在设计参数条件下能量稳定性至少提升10%。同时提供了褶皱管尾场设计的一般步骤。  相似文献   
955.
介绍了一种水介质脉冲形成线强流电子束加速器的输出开关的设计和实验结果。水介质脉冲形成线为单同轴螺旋结构,阻抗约9 Ω,充电电压为1.2 MV,匹配负载输出电压600 kV,脉冲宽度100 ns,形成线长度1.1 m,最大外径35 cm。输出开关采用简单的自击穿火花开关形式,主要采用了以下设计原则:(1)电极间隙的场增强因子小于1.4,使SF6的击穿电压 压强曲线尽可能线性;(2)电极间平均场强300 kV/cm,大于材料沿面界面场强的3倍以上,避免发生沿面闪络;(3)控制各结合点的场强,使其小于30 kV/cm;(4)减少开关室的体积,以保证最大的机械强度。该开关结构紧凑,总长度为12 cm,电感小于100 nH、击穿电压和气压的线性关系好,可在0.3~1.2 MV的较宽范围内调节。实验中开关运行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56.
周丽琴  徐远锋  翁红明  方忠 《物理》2020,49(12):807-816
外尔半金属是拓扑半金属家族中的一员。理想的外尔半金属费米面附近有且仅有非简并价带和导带形成的孤立能带交叉点,其低能激发准粒子可以用描述手性外尔费米子的外尔方程来刻画。在三维固体中形成外尔半金属态需要破缺时间反演、中心反演以及它们的组合对称操作。外尔点(即能带交叉点)具有拓扑稳定性和确定的手性或磁荷,且左右手性外尔点需成对出现。非磁性外尔半金属TaAs家族材料的发现,使得研究具有手征性的电子态,及其导致的新物性、新现象成为可能。与非磁性外尔半金属相比,磁性外尔半金属可以仅仅具有一对外尔点,是最简单的外尔半金属,有利于物理机理的分析。磁性外尔半金属可用于实现具有本征磁性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提供了通过外磁场来调控外尔点及其相关效应的新手段。文章介绍了磁性外尔半金属的理论模型、拓扑数计算等基本原理,简要回顾了一些典型材料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磁性拓扑量子化学理论和磁性拓扑材料的高通量计算,最后讨论了磁性外尔半金属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57.
采用Channel Archiver从加速器控制系统底层输入输出控制器获取和存储数据, 通过开发WEB人机界面和软件接口及客户端向计算机用户提供数据在线或离线的智能检索。该系统操作灵活,信息检索方便,目前已经对合肥光源做了长时间的稳定采集、存档和检索。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快捷高效地获得过程运行数据,很好地满足了对合肥光源机器运行和机器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58.
采用多晶LaB6材料制成平板二极管阴极,阳极采用钼材料,阴极采用热传导与热辐射加热,加热体为石墨。实验研究了不同阴极温度、不同真空度下的脉冲发射特性,并对热发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动态真空系统中, 阴极发射面积为0.012 1 cm2, 工作真空度为2×10-4 Pa, 阴极温度分别为1 600, 1 650和1 700 ℃,在脉冲宽度为40 ms、重复频率为107 Hz的条件下,最大脉冲发射电流密度分别为34.0,44.0和53.8 A/cm2; 2×10-4,5×10-4和2×10-3 Pa压强下的发射能力没有明显的差异;脉冲宽度的变化不影响发射电流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9.
采用等边三角形结构的铁芯,次级线圈分成40级,分别进行三相全波整流,每级输出直流30 kV,串联后获得1.2 MV/A的直流高电压大功率输出。电源的能量转换效率大于95%,漏抗高达21.7%。采用无滤波电容结构,次级线圈星型/三角型接法交替使用,纹波系数小于±4%。整个电源密封在压力钢筒中,充0.8 MPa高纯度SF6气体作为绝缘介质,最大工作场强小于130 kV/cm。设计了专门的SF6气体冷却系统,气体温度控制在60 ℃以内,高电压由充气同轴传输线输出。在小负载条件下,电源各项指标满足技术要求,已经安装在1.2 MW,1.2 MeV大功率直流电子加速器上进行整机联调。  相似文献   
960.
针对在阳加速器上进行Z箍缩实验时存在的同步精度低的问题,研究了一套同步触发信号取自加速器输出电流的技术。利用加速器工作电流波形与物理实验现象间的固有延迟时间关系来判断同步的时刻,时间关联的精度可到达ns量级。为了防止加速器对测量系统的影响,根据延迟时间长短的不同情况还研究了光电隔离方式和光纤传输方式,解决了在阳加速器平台上的电磁干扰问题,实现了在阳加速器上进行可靠物理实验的精密测量工作;本触发方式配合高速分幅相机的应用,稳定而可靠地以10 ns间隔、3 ns曝光时间拍摄到了Z箍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