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4篇
化学   334篇
力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25篇
物理学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快速无损监测茶树氮素营养及其生长状况,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的预测模型。以茶鲜叶为对象,田间试验使用便携式光谱仪采集叶片漫反射光谱信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试验共采集111个样品,其中86个样品作校正集,25个样品作预测集。通过一阶导数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方法,用7个主成分建立的偏最小二乘模型最好,其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97 3,预测集的相关系数为0.888 1,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130 4,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339%。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很好地预测茶鲜叶全氮含量,对于快速实时监测茶树长势和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银杏叶提取物中染料木素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芹  蒋可志  李祖光 《色谱》2007,25(4):509-513
对银杏叶提取物进行酸水解,然后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法从银杏叶水解物中分离出染料木素,经紫外光谱(UV)、质谱(MSn)、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等波谱学方法鉴定证实了其结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所提纯的染料木素纯度达到了98%以上。  相似文献   
9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银杏叶中聚戊烯醇同系物单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克迪  陈钧  童张法 《色谱》2003,21(1):49-49
利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银杏叶中分离制备了聚戊烯醇同系物单体。在HiQ sil C18柱上,以异丙醇-甲醇-正己烷-水(体积比为50∶25∶15∶4)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采用等度洗脱方式,制备了8种化合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及质谱分析,确认它们分别为C70,C75,C80,C85,C90,C95,C100和C105聚戊烯醇,其中主要成分为C85及C90聚戊烯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制备的C75C105聚戊烯醇化合物的纯度均在96%(质量分数)以上。在该色谱条件下,各色谱峰达到了基线分离,  相似文献   
94.
通过一系列试验探究坛紫菜不同生物量的指标, 以期用测量叶面积的方式来替代传统测量指标. 研究了环境的光、温、湿度对于叶面积测定结果的影响, 明确其适用范围; 设计了相关性、变异系数、标准差与增量比值的试验. 结果表明, 叶面积与干重的相关性极其显著; 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小, 均小于1%, 其标准差与增量比值也小于其他指标. 同时也表明, 在坛紫菜的实验生态研究中, 叶面积以其灵敏性、简便、精确更占优势, 其可以作为紫菜等海藻形态、育种研究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5.
在异质性生境中,种内功能性状变异有助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而影响种群更新、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过程。探讨了种内叶经济性状的变异及受生境异质性的塑造情况。以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的常见种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0株檵木幼苗个体水平的7个叶经济性状(比叶面积SLA、叶全碳量C、叶全氮量N等)及其对应的生境因子(郁闭度、土壤全碳量、土壤全氮量等),采用相关性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等方法探讨片段化森林中檵木幼苗的种内叶经济性状变异及生境异质性对该变异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1) 在7个叶经济性状所构成的21对相关性分析中,有12对显著相关。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后,主成分1(PC1)占性状总变异的43.02%,主要与比叶面积、叶绿素浓度、叶全氮量呈正相关,与叶干物质质量分数和叶碳氮比呈负相关,体现了檵木的种内叶经济谱,可反映叶片的最大光合效率。(2)片段化对生境条件和叶经济性状均有影响。岛屿森林群落的郁闭度显著低于大陆。相对于大陆,岛屿中的檵木幼苗趋向于更小的PC1值(缓慢投资-收益策略);大岛边缘较大岛内部偏向于更小的PC1值。(3)生境因子中,郁闭度对PC1具有显著正效应。研究表明,片段化生境中的檵木在幼苗阶段存在叶经济谱,生境片段化可通过影响生境条件进而改变檵木幼苗的叶经济性状。随着生境片段化程度的加剧,檵木幼苗的叶经济性状逐渐向缓慢投资-收益策略靠拢。  相似文献   
96.
In Iran and other parts of Western Asia, the oleaster (Elaeagnus angustifolia L.) fruit is processed in the dried powdery form, and in recent times, increasingly applied/sprinkled in fruit juices such as those made from oranges (Citrus sinensis L.). To our best knowledge, the effectiveness of oleaster fruit extract in fortifying the orange juice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and the knowledge of this will greatly benefit the consumers, particularly those around the Western Asia region. This current work, therefore,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physicochemical, free radical activity, total phenolic compounds, and sensory properties of orange juice fortified with different oleaster fruit extracts. The orange juice mix formulation comprise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5, 10, 15, 20, and 25%) of oleaster (alcoholic, aqueous, and hydro-alcoholic) extracts. The control comprised orange concentrate (4% w/v), sugar (8.5% w/v), and citric acid (0.1% w/v) brought to the desirable volume with water. As the free radical activity depicted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he physicochemical aspects of this work involved the determinations of Brix, density, ash, pH, total acidity, sucrose, and total sugar, whereas the sensory aspects involved the determinations of color and taste. Whilst the aqueous oleaster 20 and 25% extracts produced notable physicochemical differences in the orange juice mix, both free radical activity, and phenolic compound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after 30 days despite resembling (p > 0.05) those of control at day 1. More so, the increases in aqueous, alcoholic, and hydro-alcoholic oleaster extracts would decrease (p < 0.05) the sensory color and taste of the orange juice mix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97.
采用L-半胱氨酸经一步湿化学法合成了稳定的铜纳米簇(CuCNs),优化了其制备条件,分别运用XPS和FTIR对其性能进行表征。CuCNs的荧光能被柠檬黄(LY)淬灭,推测其机理主要来自内滤效应。基于此,该荧光探针能选择检测LY,线性范围和检出限分别为3.33~60.0μmol/L和1.90μmol/L。该方法用于矿泉水和饮料中LY检测,回收率为95.5%~104.4%。  相似文献   
98.
以废弃柑橘皮渣为碳源,通过ZnCl2活化后高温煅烧制备了纳米多孔碳材料(NPC),将其作为吸附剂,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测定果蔬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方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及氮气吸附分析(BET)等表征显示,NPC是无定形的多孔碳材料,孔径大小为0~15 nm,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1243 m2/g和1.28 cm3/g.以果蔬中14种有机磷类农药为分析对象,考察了吸附剂的用量和净化时间,并将NPC与商业化材料N-丙基乙二胺(PSA)、十八烷基硅胶键合相(C18)和石墨化碳黑(GCB)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PC最佳使用量为0.01 g,净化时间只需2 min.NPC成本远低于C18、PSA和GCB,因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NPC净化效果显著优于3种商业化材料.在最优条件下,14种有机磷农药在0.02~1.0 m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检出限(S/N=3)为0.63~5.30μg/kg.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1.3%~114.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12.9%.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在果蔬样品前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
建立了柑橘及柑橘精油中吡虫啉、多菌灵、咪鲜胺和高效氯氰菊酯4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前处理方法以乙腈为提取剂、N-丙基乙二胺(PSA)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在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1.0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的平均回收率为72.6%~113.3%;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9%~19.6%;方法检出限(LOD)在0.02~0.60μg/kg范围内;定量限(LOQ)在0.06~2.00μg/kg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叶中的绿原酸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永成 《色谱》2000,18(3):263-26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叶中绿原酸的含量。所用色谱柱为Shim-packCLC-ODS柱,以巯嘌呤为内标,以甲醇-0.01mol/L磷酸二氢钾缓冲液(体积比为25∶75;pH3.9)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为328nm。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当绿原酸质量浓度为25~300mg/L时,以绿原酸对照品溶液与内标液的峰面积比为纵坐标(Y),绿原酸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二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8.0368X+1.275×10-3,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89%,RSD=1.45%(n=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