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2篇
  免费   580篇
  国内免费   3421篇
化学   10124篇
晶体学   41篇
力学   22篇
综合类   85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32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209篇
  2021年   260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370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434篇
  2013年   607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490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455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451篇
  2003年   389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00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240篇
  1998年   233篇
  1997年   248篇
  1996年   189篇
  1995年   191篇
  1994年   153篇
  1993年   194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01.
负载型La0.8Sr0.2MnO3燃烧催化剂的载体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浸渍法制备负载型La_(0.8)Sr_(0.2)Mno_3燃烧催化剂,比较了γ-AI_2O_3、α-AI_2O_3、堇青石(2MgO·2Al_2O_3、5SiO_2)和ZrO_2四种载体的负载效果.用XRD,DPR着重研究了γ-Al_2O_3载体上由于负载量不同、焙烧温度不同引起的催化剂物相变化和二甲苯完全氧化的催化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902.
CO2和CH3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用Cu-Ni/ZrO2-SiO2催化剂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并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考察了CO2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及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Cu-Ni/ZrSiO催化剂上存在着Cu-Ni金属位M,Lewis酸位Zrn+和Lewis碱位Zr-O-三类活性中心;CO2在金属位和Lewis酸位的协同作用下可形成CO2卧式吸附态,此吸附态在142℃左右可解离成M-CO和Zr-O-;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的协同作用下可形成解离吸附态Zr-OCH3和Zr-OH;CO2和CH3OH在Cu-Ni/ZrSiO催化剂表面上的主要反应产物为碳酸二甲酯(选择性在85%以上),另有少量的CH2O,CO和H2O.  相似文献   
903.
正丁烷氧化制顺酐Ce基复合氧化物VPO催化剂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丰胜  杨廷录 《分子催化》2000,14(4):260-264
在用共沉淀方法制备的Ce-Fe复合氧化物中,加入VPO化剂制备复合VPO催化剂;井测试结构、氧化还原性能以及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e-Fe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和数量均对复合VPO催化剂的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Ce-Fe复合氧化物的加入,提高了复合VPO催化剂表面低温氧物种的活性,降低了品格氧物种的TPR出峰温度,无论在有无气相氧条件下,复合VPO催化剂的晶格氧均有良好的反应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904.
二茚基二芳氧基锆催化乙烯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链低碳α 烯烃是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LDPE)和高密度聚乙烯 (HDPE)的共聚单体 .Kaminsky型催化剂是 80年代发展起来的烯烃高效聚合催化剂[1].近年来亦有文献报道该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合成低碳α 烯烃[2~ 5].而以茚基锆化合物与氯化烷基铝所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乙烯齐聚还未见文献报道 .本文考查了茚基锆化合物和一氯二乙基铝所组成的二元催化体系对乙烯齐聚的催化性能 ,合成了Ind2 Zr(OC6 H4 p Me) 2 、Ind2 Zr(OC6 H5) 2 、Ind2 ZrCl2 和Cp2 Zr(OC6 H4 p Me) 2 4个化合物 ,…  相似文献   
905.
V2O5-MoO3-SiO2表面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跃武  凌云  钟顺和 《催化学报》1999,20(2):129-133
采用表面改性法制备了V2O5-SiO2,MoO3-SiO2,V2O5-MoO3-SiO2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用TPR和I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及V=O,M0=O的活性,同时用化学吸附I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样品对异丁烷的化学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异丁烷都有较高的化学吸附能力;SiO2能缓解表面Lewis碱位V=O和Mo=O的氧化能力,有利于选择氧化.  相似文献   
906.
本文用XPS从Rh_4(CO)_(12)在真空条件下的脱羰过程和在氢氧中的还原过程两方面考察了一些非还原性氧化物担载Rh_4(CO)_(12)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并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为金属载体非强相互作用(non-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缩写NSMSI).结果表明,铑与一些载体的非强相互作用的顺序是MgO>ZrO_2>γ-Al_2O_3>SiO_2-Al_2O_3≈SiO_2;Rh与载体的非强相互作用形成Rh—O键,使Rh的还原性减弱;形成M—O键是产生NSMSI效应的重要特征;这种相互作用能增加铑羰基物的稳定性,使其在真空中脱羰速率减慢.铑与非还原性氧化物载体间的非强相互作用可用酸-碱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907.
耐硫催化剂上合成混合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改进制备方法和添加助剂,用浸渍-热分解法制得了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MoS2-K-C型耐硫低碳混合醇催化剂。在8.0-11.0MPa,290-340℃,6000-12000h^-1,H2 S 浓度为100ppm 左右的条件下,在直流反应器中对催化剂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醇得率为0.14-0.47gROH(gcat·h)^-1,选择性为89-98%。同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1042h的试验,证明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8.
担体对Fe-MnO催化剂CO加氢合成烯烃性能影响的TPSR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不同担体担载的Fe-MnO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烯烃的反应。结果表明担体直接影响低碳烯烃选择性。通过对催化剂的CO,CO/H2,C2H4等吸附的TPSR表征及催化剂表面CO加氢微观反应的研究,证明以碱性担体为基质的PBC催化剂具有强吸附CO能力,且生成的烯烃不易发生二次反应,因而PB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烯烃选择性;以酸性担体为基质的PAC催化剂对CO为弱吸附,对H2为较强吸附,且烯烃会发生强烈的  相似文献   
909.
A series of aliphatic and aromatic polytrithiocarbonates was prepared using a novel “one-pot” synthesis procedure employing a phase-transfer catalyst. The starting reagents were either an aliphatic or an aromatic dihalide and an excessive amount of carbon disulfide. The effects of the phase-transfer catalyst and reaction conditions on yield were studied.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polymers and reaction side-products were determined from infrared, ultraviolet, 1H-NMR spectra, and elemental analyses. The polymers were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viscosity measurement and thermal analysis. © 1993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910.
研究了乙醇在双功能Pd-Cu/分子筛催化剂上一步合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发现Pd是氧化活性中心的主组分,CU主要对Pd的氧化功能起调变作用,以减少乙醇深度氧化副反应,提高酯化选择性.分子筛的酸性强弱对活性,特别是对酯化选择性有明显的影响,酯化要求在较强的酸中心上进行.探讨了氧化活性中心和酸中心的匹配关系以及CU对Pd的调变作用,提出了乙醇氧化酯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