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化学   338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8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利用电子迥旋共振(ECR)多电荷离子源产生的高电荷态离子束和LHT—30VUV真空紫外单色仪,研究了N~6+、O~5+、Ne~4+与He碰撞激发过程,观察到单电子俘获、双电子俘获和入射离子直接激发三种激发过程。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excitation processes in collisions between N~(6+), O~(5+), Ne~(4+) andHe by using the ECR ionic source and the LHT-30 VUV Monochromator. The emission spectra showthat there are three channels of excitation in the N~(6+)+He collision system: (1) Single electroncapture into excited states; (2) Double electron capture into excited states; (3) Direct excitation ofincident ions.  相似文献   
902.
在ab initio DZP水平上, 用能量梯度法对Li~3Al的三种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 并对其中两个能量较低的构型用单、双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D)进行了垂直跃迁能和振子强度计算, 结果表明: Li~3Al(C~2~v)中存在着三个强度较大的跃迁, 分别是从基态跃迁到1^1B~1, 2^1B~1, 5^1A~1态。Li~3Al(D~3~h)中存在着四个强度较大的跃迁, 分别是从基态跃迁到1^1B~2, 2^1A~1, 3^1B~2, 3^1A~1态。这些强度较大的跃迁均为粒子穴跃迁。  相似文献   
903.
本文采用组态相互作用方法(CI), 对H~3^+的基态和三个低激发态3^A~1,1^A~1和3^Σ~u^+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 键函数方法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的精确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04.
根据近期召开的几届国际加速器和原子分子物理专题会议内容和物理摘耍(PhysicsAbstract),分析了原子分子物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归纳了目前研究的一些课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According to the abstracts of rec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celerator and atomic-molecular Physics,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urrent of studying situation for the atomic-molecular Physics,futhermore points out its direction in the study of some atomicmolecularphysics.  相似文献   
905.
906.
沈环  胡春龙  邓绪兰 《物理学报》2017,66(15):157801-157801
利用飞秒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研究了间二氯苯的激发态动力学.间二氯苯分子吸收一个200 nm或者267 nm的光子被抽运到激发态,随后再吸收多个800 nm的光子被电离.实验获得了电离产生的离子质谱信号及其随抽运探测激光延迟时间的变化曲线.在200 nm时,分子被抽运到激发态(π,π*),可观察到三个相互竞争的解离通道的寿命:内转换到排斥态(n,σ*)或者(π,σ*)并发生快速解离,其寿命约(0.15±0.01)ps;内转换到基态的高振动态,能量在基态"热"振动态间弛豫的寿命约为(4.94±0.08)ps;系间窜越到相邻的三重态从而发生预解离过程,其寿命约为(110.09±4.33)ps.在267 nm时,分子被抽运到第一激发态的低振动态,可观察到一个长寿命(约(1.06±0.05)ns)的系间窜越过程.除此之外,在碎片离子信号中还观察到了激发态与基态的高振动态之间的内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907.
谢安东  朱正和 《计算物理》2006,23(5):594-598
使用SAC/SAC-CI方法,利用D95(d),6—311g^**以及cc-PVTZ等基组,对B2分子的基态(X^3∑g^-)和第一激发态(A^3∑u^-)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了优化计算,通过对3个基组的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了D95(d)基组为3个基组中的最优基组的结论;使用D95(d)基组,利用SAC的GSUM(Group Sum of Operators)方法对基态(X^3∑g^-),SAC-CI的GSUM方法对激发态(A^3∑u^-)进行单点能扫描计算,用正规方程组拟合MurreLl-Sorbie函数,得到了相应电子态的完整势能函数;从得到的势能函数计算了与基态(X^3∑g^-)和第一激发态(A^3∑u^-)相对应的光谱常数(Be,ae,ωe和ωeχe),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908.
本工作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40Ar+183W,产生了质子滴线附近的轻锕系核素 219U和 216Ac。实验在兰州充气反冲谱仪(SHANS)上开展,目标核产生后从薄靶中反冲出来,在飞行中与大量的本底粒子进行分离并偏转到位于焦平面的探测系统中。探测系统对注入的反冲核和随后的$ \alpha $衰变进行探测,并利用寻找$ \alpha $衰变链的方法对产物进行寻找和鉴别。在本次工作中,219U已知的$ \alpha $衰变数据得到改善,其基态衰变到子核215Th基态的$ \alpha $粒子能量被确定为$E_{\alpha}\!=\!9\ 763(15)$ keV,半衰期为$ T_{1/2} $=60(7) μs。首次发现了219U两个新的$ \alpha $衰变分支,其能量为$ E_{\alpha} $=9 246(17) keV, 8 975(17) keV,并指认它们分别是从 219U 的基态衰变到子核 215Th的低激发态 (5/2–)和(3/2–)。此外,通过对 216Ac的$ \alpha $衰变数据的分析,证实了216Ac存在同核异能态。  相似文献   
909.
基于燃烧化学自发光的诊断技术对发动机诊断、监控有重要意义.针对碳氢燃料燃烧中OH*,CH*激发态物质的生成机理,及其与释热率、当量比的关系进行了实验与模拟探究.首先,利用提出的辐射标定手段对当量比0.7~1.33范围内甲烷-空气预混火焰进行了化学发光量化测量,通过波长分辨的光学收集系统,同时获得各发光组分的浓度,具有很强的便利性.然后采用一维燃烧反应模拟,对与实验工况相同条件下的发光辐射进行定量计算,并对比了释热分布与激发态物质(OH*,CH*,C2*,CO2*)的相互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甲烷-空气层流火焰中,OH*,CH*最合适标识释热率,C2*次之,CO2*与释热率分布几乎无相关性.通过实验与计算的对比结果,分析了现有OH*,CH*的各反应通道和常数的准确度,并评估了两自发光组分的主要生成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910.
采用多体摄动理论研究CO:LiCl(001)-(1X1)表面的激发态性质、CO分子激子态随时演化及其寿命. 首先用局域密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CO分子吸附在LiCl(001)-(1X1)表面的几何结构; 随后运用GW近似研究LiCl块体、LiCl(001)-(1X1)干净表面以及CO:LiCl(001)-(1X1)表面的准粒子能带结构, 引入电子-空穴相互作用, 求解二粒子格林函数的Bethe-Salpeter方程(BS方程), 并得出其电子-空穴激发态及光学吸收谱, 将计算得到的光吸收谱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最后基于吸附系统CO:LiCl(001)-(1X1)的BS方程的解, 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得出的分子激发态的随时演化. 因衬底和吸附分子之间的耦合作用, CO分子激子态在随时演化的初始阶段呈现非常快的衰减, 其寿命仅为0.75fs. CO分子激子态的空穴大幅度地向衬底转移, 而激子态的电子仍然滞留在CO分子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