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化学   338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8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1.
水分子OH键振动能谱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假定自陷作用的强度与激发态相关,定性地分析了能量随参数变化的规律,并根据已知低能级的实测数据,拟合出了参数与激发态能级层次序数n之函数关系,并以此计算较高能级的理论值,得到了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2.
刘复汉 《物理实验》1993,13(1):21-24
一、导言近代物理实验是物理系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今后无论是着重实验还是着重理论的工作者来说,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实验教学应注重于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以此为目标,我们在总体安排或单个实验的设计上都始终要求学生:(1) 注重实验现象,发现并提  相似文献   
113.
利用转移反应11B(d,p)12B和12C(d,p)13C抽取12B<—>11B+n和13C<—>12C+n重叠函数的核渐近归一化常数,计算了12B和13C核中价中子密度分布的均方根半径及其在核外的几率.实验结果表明,12B的第二(Jπ=2),第三(Jπ=1)激发态和13C的第一(Jπ=1/2+)激发态为中子晕态,而13C的第三(Jπ=5/2+)激发态是中子皮态.考察了库仑势和角动量对晕形成的阻碍效应.提出了均方根半径对于有效核子分离能的统一的标度定律.  相似文献   
114.
115.
采用杂化CIS-DFT方法研究了外电场对乙烯分子基态和激发态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电场对分子几何结构,总能量,偶极矩,极化率,振子强度和激发能有显著影响。CIS-DFT的优点在于它能确定外场下分子的对称性并且给出正确的激发顺序以及分子轨道的电子组态,由此导出乙烯分子的激发态,计算结果与实验一致。首次研究了乙烯分子的外电场效应。与其他从头算方法相比,杂化CIS-DFT方法计算精度和效率相对较高,可用于研究大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116.
张桂兰  孙大亮 《光学学报》1993,13(12):073-1077
通过测量^5D0→7F2发射带的荧光寿命与晶体温度的依赖关系,研究了Eu^3+激发态^5D0的无辐射跃迁。结果表明,^5D0→F2带的温度淬灭效应主要是由于电荷转移态的最低能量太低,^5D0态易被热激活至电荷转移,然后通过电荷转移无辐射驰豫至^7F0态。  相似文献   
117.
梁伟红  沈彭年  邹冰松 《中国物理 C》2002,26(10):1009-1014
在相对论协变张量分析的理论框架下,给出了衰变道J/ψ→ppω对应各种可能的中间共振态N*的衰变振幅,通过Monte-Carlo模拟,得到该衰变道中p(p)角分布、pω(pω)不变质量分布及Dalitz图等.  相似文献   
118.
用532.0 nm激光激发Na2分子到B1Πu电子态,记录了Na(3P)原子的跃迁和Na2分子的A1Σ+u-Χ1Σ+g的谱带.由Na与Na2激发态发射的光谱及其强度可以认定在Na-Na2系统中的碰撞过程,Na(3P)原子线是Na2(B1Πu)到Na(3P)的碰撞能量转移产生的,预解离过程也可产生原子线.而A1Σ+u-Χ1Σ+g谱带是由B1Πu到21Σ+g的碰撞转移后再由21Σ+g到A1Σ+u的辐射而引起的.在360℃,根据辐射衰变率和荧光强度,得到Na2(B1Πu)到Na2(21Σ+g)碰撞转移率系数为7.1×10-10 cm3s-1,而B1Πu的预解离率为2.3×106 s-1.  相似文献   
119.
团簇LaO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LaO团簇体系。中性分子LaO的基态是两重态(2Σ),阴离子LaO-和阳离子LaO 的基态都是单重态(1Σ)。使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团簇LaO的电子亲和能和电离能。计算结果表明用BLYP方法和弥散极化基组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团簇LaO的低能激发态,从理论上归属LaO-的光电子能谱的谱峰和LaO的吸收光谱的谱峰。计算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0.
用非线性相对论平均场对两对镜像核13N-13C 和15N-15O进行了研究. 发现无论在基态还是激发态, 用两套参数所得的结合能都跟实验值很接近. 计算结果显示13N的第一激发态(2s1/2)和第三激发态(1d5/2)各存在一个非束缚的质子晕, 而13C的第三激发态(1d5/2)存在一个弱束缚的中子皮. 另外研究表明, 在另一对镜像核15N-15O的第二激发态(2s1/2)和第一激发态(2s1/2)分别存在一个中子晕和质子皮. Properties of two pairs of mirror nuclei 13N-13C and15N-15O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nonlinear relativistic mean field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all the calculated binding energies with two different parameter sets are very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ones for both the ground states and the excited states.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first excited state (2s1/2) and the third excited state (1d5/2) in 13N are both unbound resonances with proton halo structure, whereas the third excited state (1d5/2) in 13C is weakly bound with a neutron skin. It is also predicted that there has a proton halo in the second excited state (2s1/2) of 15N as well as a neutron skin in the first excited state (2s1/2) of 15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