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26篇 |
免费 | 4031篇 |
国内免费 | 909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3746篇 |
晶体学 | 745篇 |
力学 | 1051篇 |
综合类 | 311篇 |
数学 | 333篇 |
物理学 | 91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5篇 |
2023年 | 488篇 |
2022年 | 628篇 |
2021年 | 713篇 |
2020年 | 623篇 |
2019年 | 682篇 |
2018年 | 453篇 |
2017年 | 669篇 |
2016年 | 710篇 |
2015年 | 794篇 |
2014年 | 1552篇 |
2013年 | 1379篇 |
2012年 | 1154篇 |
2011年 | 1280篇 |
2010年 | 1322篇 |
2009年 | 1280篇 |
2008年 | 1213篇 |
2007年 | 1054篇 |
2006年 | 1233篇 |
2005年 | 1184篇 |
2004年 | 1054篇 |
2003年 | 1021篇 |
2002年 | 790篇 |
2001年 | 666篇 |
2000年 | 477篇 |
1999年 | 477篇 |
1998年 | 334篇 |
1997年 | 310篇 |
1996年 | 246篇 |
1995年 | 218篇 |
1994年 | 223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216篇 |
1991年 | 191篇 |
1990年 | 160篇 |
1989年 | 162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在95 ℃条件下通过水热方法制备出垂直于ITO基底高密度均匀生长的Mn掺杂ZnO(ZnO:Mn)纳米棒阵列. 纳米棒的直径约为100纳米,长约1微米,且沿[001]方向生长. XRD和XPS结果证实了Mn以替位方式掺杂到纳米棒中,并且掺杂浓度与反应物中的Mn离子浓度似呈正比关系. 所制备的ZnO:Mn纳米棒在室温均有铁磁性,其饱和磁化强度随反应物中Mn离子浓度的提高,饱和磁化强度呈现出先增大,5at.%时达到最大值,0.11 emu/g,然后减小. 铁磁性来源于取代Zn离子的Mn离子之间的铁磁交换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42.
以铁箔为原材料和基片,通过控制热氧化过程中的宏观实验条件(载气流量及其组分、压强、温度分布和反应时间等),实现了α-Fe2O3一维纳米结构的可控生长,获得了大面积(10mm×10mm)、单分散性好、沿[110]方向生长的α-Fe2O3纳米带或纳米线阵列. 对不同宏观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样品进行形貌和晶格结构表征和分析,认为热氧化过程中α-Fe2O3一维纳米结构的生长遵循类似气-
关键词:
2O3')" href="#">α-Fe2O3
一维纳米结构
热氧化法 相似文献
943.
采用改进嵌入原子法(MAEAM),通过经典的分子动力学(MD)模拟计算了高熔点过渡金属体心立方(bcc) Mo块体Gibbs自由能和表面能. 对于纳米薄膜的热力学数据,比如Gibbs自由能等,可以看成是薄膜内部原子和表面原子两部分数据之和,然后根据薄膜的体表原子之比就可以直接计算出总的自由能,并由此可以得到热力学性质与薄膜尺寸及温度的定量关系式. 分别计算了bcc Mo块体及其纳米尺寸薄膜的自由能和热容,结果表明,Mo纳米薄膜的热力学性质具有尺寸效应,并且在薄膜尺寸小于15—20nm时,这种效应变得非常明
关键词:
改进嵌入原子法
Mo纳米薄膜
表面自由能
热容 相似文献
944.
研究了钴碳核壳微球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的合成过程. 在密闭的不锈钢高压反应釜中,适量的二茂钴和干冰在350 oC下,反应12 h后合成直径大约1 μm的钴碳核壳微球。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傅利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拉曼光谱的分析,钴碳核壳微球是由直径小于1 μm的非晶钴核和厚度约为200 nm的非晶碳壳组成. 其生长机理可能是:二茂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体系中的热分解,带单电子的碳原子或基团由于磁性作用沉积在磁性的钴核上. 由于非晶碳壳的存在,钴碳核壳微球的磁饱和强度141. 相似文献
945.
系统研究了La1=3Sr2=3CoO3单相多晶样品在低温下的电磁输运性质和超声特性.电阻率测量表明,La1=3Sr2=3CoO3在整个温区内都表现出金属特性,并且在235 K处电阻率-温度曲线的斜率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着铁磁相变.超声声速在铁磁相变温度以下出现软化,并在120 K附近达到最小,之后,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声速开始硬化,同时出现了一个宽大的超声衰减峰.分析认为,该超声异常可能起源于中等自旋态Co3+的Jahn-Teller效应. 相似文献
946.
文中以有效介质近似理论为基础,考虑了纳米颗粒在基液中强烈的B rown ian运动对强化传热的作用和纳米颗粒的表面吸附液体层、纳米颗粒的粒径和体积分数对纳米悬浮液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建立了预测纳米悬浮液有效导热系数的模型,通过对纳米CuO-去离子水溶液的验证,发现该模型比几种经典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7.
本文采用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1]对流体流过多孔介质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方法与程序用经典的Poiseuille流与多孔介质流动的Kozeny解进行了验证.PH进一步用于数值模拟跨膜流动,获得了跨膜流动中速度场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多孔膜孔径在1 靘到200 靘范围内,流体跨膜渗透速度的SPH结果与K-K方程的计算值吻合较好.文中还讨论了粒子数目与计算精度的关系.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SPH方法具有模拟多孔介质微流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948.
以硝酸铋、硫代乙酰胺和氨三乙酸等为原料,利用水热法在180℃下反应12h得到Bi2S3纳米带.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产物对应于正交晶相的Bi2 S3(JCPDS:17-320),晶胞参数为a=1.110 6 nm,1,b=1.099 3 nm,c=O.389 2 nm,与文献报道值(a=1.114 9nm ,b=1.1304 nm,c=O.3981 nm)基本一致;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貌为均匀的带状,宽约100 nm;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显示晶体沿y轴优先生长;通过对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得到Bi和S的原子个数比例约为2:3,与目标产物Bi2 S3的计量比一致;测试显示Bi2S3纳米带的拉曼吸收峰出现在195 cm-1处,与块体Bi2s3(236 cm-1)相比,其吸收峰红移了41 cm-1,体现了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发现Bi2S3纳米带在450nm左右有吸收,计算得到Eg约为1.58 eV(块体Bi2S3的巨为1.3 eV),在光电领域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9.
利用碳二亚胺(EDC)将抗-转铁蛋白化学偶联到已修饰了半胱胺的纳米金表面,制备了抗-转铁蛋白-纳米金免疫探针,应用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和激光散射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所制备的纳米探针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由于抗-转铁蛋白对转铁蛋白抗原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借助免疫纳米探针在470 nm处共振瑞利散射信号的放大作用,对转铁蛋白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及免疫分析。转铁蛋白浓度在0.85~33.9×10-10mol·L-1范围内,470 nm处共振瑞利散射相对强度与转铁蛋白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8.5×10-11mol·L-1。 相似文献
950.
据2008年9月27日美国Science News报道:9月3日费米实验室的Dzero探测器发言人DmitriDenisov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由底夸克和围绕着它旋转的两个奇异夸克组成的奇异粒子,该粒子被命名为Ωb-(Omega-b-minus).这是继1964.年发现由3个奇异夸克组成的奇异粒子后,又一个符合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预见的粒子.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物理学家Michael Peskin誉此发现为装饰在美妙理论桂冠上的又一根羽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