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687篇
化学   1189篇
晶体学   51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24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44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混合金属氧化物柱撑α-磷酸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制备、表征了混合铝/铬金属氧化物柱撑α-磷酸锆(Al/Cr-ZrP),并对胶体化使用有机胺的种类、柱化液金属离子浓度以及金属离子用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以乙醇胺为胶体化有机胺比使用正丙胺为胶体化有机胺所得到的产物的层间距更大;采用较低金属离子浓度、较高金属离子用量有利于Al/Cr-ZrP的合成。在Al/Cr比为1、以正丙胺为胶体化有机胺、金属离子浓度为0.067mol·L-1、金属离子用量为6.67CEC的条件下,制备出了混合金属氧化物柱撑α-磷酸锆,其层间距可达3.60nm,  相似文献   
22.
用浸渍法制备了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La0.8Sr0.2Ga0.8Mg0.15Co0.05O3-δ (LSGMC5)粉末的Ni8-Fe2-LSGMC5复合阳极, 并采用交流阻抗和直流极化技术考察了以氢气和二甲醚为燃气时该复合阳极的电化学性能及相应电池的功率输出特性. 结果表明, 在电极中掺入LSGMC5 粉末, 能显著地改善电极的形貌和电极/电解质界面结构, 减小欧姆电阻和极化电阻. 电极中LSGMC5 粉末含量对于氢气及二甲醚电化学氧化性能的影响显著不同. 以二甲醚为燃气时, 电极极化电阻随LSGMC5 粉末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其中LSGMC5 掺杂量为30%的复合阳极具有最高的电化学性能, 相应电池在1073、1023、973 K 时的输出功率分别为1.00、0.61、0.40 W·cm-2; 以氢气为燃气时, LSGMC5 掺杂量为20%的复合阳极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 随着LSGMC5 掺杂量的进一步增加, 电极极化电阻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3.
刘述梅  易兰花  黎拒难 《分析化学》2003,31(12):1489-1492
研究了镓(Ⅲ)-茜素氨羧络合剂(ALC)在碳糊电极上的阳极吸附伏安行为,并以此建立了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测定镓的吸附伏安法.在0.12 mol/L HAc-NaAc-0.24 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底液(pH 4.5)中,-0.10 V (vs.SCE) 富集90 s (或180 s),以250 mV/s扫速线性扫描至0.90 V, Ga3+-ALC在碳糊电极上产生灵敏的与ALC的峰电位相差近230 mV的吸附氧化峰,其二次导数峰电流与镓浓度在5.0×10-10~8.0×10-7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富集240 s检出限达3.0×10-10 mol/L(S/N=3).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该法用于粮食样品中镓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铜膜电极代替汞膜电极测定重金属铋的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实验了同位镀膜法测定铋的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Bi3+浓度在5×10-8~2×10-5mol/L范围内,其溶出峰峰高与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1×10-8mol/L。测定了一些药物中铋的含量,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25.
本文应用CNDO/2法研究了炼铝用碳阳极中添加碱金属氧化物的吸附行为, 通过优化得到了吸附的最佳模型, 考察了吸附结合能随分子间距的变化, 进而给出了碱金属氧化物在碳阳极中作用的机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 碱金属氧化物添加到炼铝用碳阳极中起传输电子的电桥作用, 是碳阳极在空气中氧化反应以及铝电解时生成氧气的氧化反应的催化剂;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二者吻合较好, 可以用来解释若干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6.
ICP-AES法测定锌阳极中的铝、镉、铁、铜、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高频功率、雾化压力、辅助气流量和泵速等试验条件,建立了ICP-AES法测定锌阳极中铝、镉、铁、铜、铅的方法。用该方法测定锌阳极中的铝、镉、铁、铜、铅,其RSD分别为0.17%、0.63%、2.7%、5.2%、2.5%,回收率分别为99.3%-101.2%,99.3%-100.3%、97.1%-102.2%、97.8%-102.9%。对锌阳极试样进行测定,该方法的测定结果与GB4951-85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7.
电化学氟化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雪明  胡昌明 《有机化学》1993,13(2):122-128
电化学氟化是利用电极反应将氟直接引入有机或无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机物的电化学氟化方法有两种: 一是Simons于1941年发明的, 用镍作阳极, 在无水氟化氢溶液中, 电解制备全氟化合物的方法。此方法在近年来有不少改进。另一是1970年Rozhkov提出的, 以有机溶剂(如含Et3N.3HF的MeCN)为介质, 在铂阳极上,氧化得到单氟化产物的方法。本文全面地综述了这两种方法, 并着重于最新民发展。  相似文献   
28.
贫水电解质体系制备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有机溶剂为主的含草酸电解质中,研究了大孔径有序度高的阳极氧化铝(AAO)的一步法电化学制备.实验证实,电解质中水含量的降低能够有效抑制铝的电氧化速率和溶解速率,使得其氧化膜孔道的生长能够稳定进行,所得到的六方孔道排列有序度明显高于纯水溶剂制备的电解质体系下的产物.考察了水含量、有机溶剂种类以及电解质浓度对AAO模板孔道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贫水电解质体系使得电氧化电压的选取范围比水溶液电解质体系更宽,孔径连续可调,反应条件温和.该方法适合于制备均匀大孔径的AAO模板.  相似文献   
29.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镍钛合金(NiTi)纤维上原位生长了双金属氧化物纳米孔(NiTiONPs)涂层,通过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考察了电解质组成和电压对形貌的影响。将NiTiONPs涂层的NiTi纤维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联用,研究了4种典型芳香分析物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富含TiO2的NiTiONPs涂层对多环芳烃(PAHs)具有良好的萃取效率,尤其对苯并[a]芘的萃取选择性优于市售聚二甲基硅氧烷纤维和聚丙烯酸酯纤维。在优化条件下,PAHs的线性范围为0.05~200μg/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12~0.134μg/L。对单支纤维日内和日间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RSDs)分别为4.0%~5.5%和6.0%~6.8%,使用分批组装的5支纤维分析的RSDs为6.4%~7.6%。实际水样分析的加标回收率为84.5%~111.5%。所制备NiTi纤维至少可重复使用250次以上,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0.
ZnO纳米线的电化学制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High-quality ZnO nanowires have been synthesized at relatively low temperature via one-step electrochemical anodization technique. In this method, Zn sheet acted as the anode and Pb sheet served as the counter electrode, and the complex solution of HF-C2H5OH-H2O was used as electrolyte. ZnO nanowi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E-S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and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SAED) and X-ray Diffraction (X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wires were wurtzite crystalline ZnO, and the ZnO nanowires with the diameters of 70 nm and 30~40 nm were obtained by adjusting preparation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