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13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71.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一节课,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带电粒子,教师常常只讲一讲实验原理与结论,学生很难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过程,这与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背道而驰.“安培力、磁感应强度”一节课,将一根直导线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改变导线长度和电流强度,通过观察导线在空间偏转角度的大小来研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由于铜导线较重,偏角较小,且导线很难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因此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显然,理想的带电粒子和理想的通电直导线是做好实验的关键.笔者巧用铝箔纸,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取香烟盒中的铝箔,用软纸将铝箔表面轻轻擦平,取一个乒乓球,用铝箔包住乒乓球,并用塑料胶带粘住接口,这就是一个质量小且能带较多电量的理想“带电粒子”.再取一支铅笔(或其他粗细合适的圆柱体),将铝箔卷在铅笔上,先卷紧后松开,退出铅笔即成一圆管(也可在退出铅笔前在圆管的两端和中间用塑料胶带各粘一圈).这一铝箔圆管就是一根非常轻的理想“直导线”.下面简要说明文献中两个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72.
周纪良 《物理通报》2006,(11):29-31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五章第五、六节  相似文献   
73.
关于互感系数M=√L1L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的某些论述表明,似乎两个感应圈的自感彼此不等,它们之间仍可以有M=√L1L2。本文将提出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74.
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诚杰 《大学物理》2003,22(8):26-27
分析了做好断电自感演示实验的条件,研究了该实验的装置和器材。  相似文献   
75.
郭力强 《物理通报》2005,(11):60-61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加选修)第二册第十五章第一节中图15—2的演示实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是用通电直导线放人蹄形磁铁的磁场中受力的情况.笔者通过实验发现了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6.
用可调关断速度的电子开关和示波器探究二端无并联电阻的电感线圈的断电自感,直接测量出自感电动势的大小和三极管关断过程的时间,研究自感电动势与断电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7.
用电磁基础理论讨论了自感线圈串联时计算总自感系数的方法.结果表明,电感线圈串联时,总自感为L=^n∑1Li+∑1≤(i,j) i≠j≤n Mij.  相似文献   
78.
分别利用磁标势法和磁矢势法求解通电螺线管空间点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出求解通电螺线管空间点磁场时选用磁标势法或磁矢势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9.
自2017年报道SiC(碳化硅)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技术进展以来,针对器件比导通电阻(RON,SP)高等问题不断优化器件结构设计,本课题组改进关键加工工艺,使1200 V SiC MOSFET的RON,SP从8 mΩ·cm2降低到4.8 mΩ·cm2.与此同时,本课题组采用新一代SiC MOSFET设计和工艺技术研制出6.5 kV、10 kV以及15 kV等高压低导通电阻SiC MOSFET,其中10 kV和15 kV器件的比导通电阻分别为144 mΩ·cm2和204 mΩ·cm2,接近单极型SiC器件的理论极限.  相似文献   
80.
大家知道,使用任何用电器,其发热量只取决于其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这就是焦耳定律.在提倡"探究性教学"的今天,初中焦耳定律的教学,通常在"引入新课实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一般会猜想并提出:与电流、电压、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如何从上述4个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出:电流通过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只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而不考虑电压这个因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