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3篇
  免费   1078篇
  国内免费   731篇
化学   2274篇
晶体学   117篇
力学   160篇
综合类   85篇
数学   95篇
物理学   346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355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72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28篇
  2001年   240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52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54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ZnGeP2晶体具有非线性系数大和透光波段宽的特点,是目前重要的中红外频率转换介质材料。然而,点缺陷的存在却引起了ZnGeP2晶体的额外光学吸收,影响了其应用发展。本文对ZnGeP2晶体点缺陷影响光学性能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了详细的综述。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研究了ZnGeP2晶体中存在的点缺陷类型;结合光学吸收和电子顺磁共振方法分析了ZnGeP2晶体点缺陷影响光学性能的机理;介绍了降低ZnGeP2晶体额外光学吸收的方法;最后,展望了围绕ZnGeP2晶体点缺陷及光学性能将开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2.
卞清 《大学物理》2014,(3):22-23
介绍了一维势阱的一个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03.
功率对氘代辉光放电聚合物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射频辉光放电聚合技术,在低压等离子体聚合装置上开展在5~20 W功率下氘代辉光放电聚合物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表征薄膜的化学结构,讨论了功率变化对其官能团结构的影响规律。利用元素分析仪和纳米压痕仪表征薄膜中氘原子的相对含量和薄膜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功率的升高,薄膜中的氘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10W时达到最大,薄膜中SP3 CD的相对含量增加,SP3 CD2的相对含量减小;聚合物薄膜的硬度和杨氏模量均随功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04.
本文用解析理论研究电子波导管/量子点系统中Fano共振透射问题.在第一能量窗口中考虑高激发态影响,发现共振透射率和峰位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远离共振区的透射率明显低于只考虑第一激发态的情况.在第二能量窗口中,入射波有两个本征模,两个入射模产生的Fano共振基本在同一个位置.每一个入射本征模都可激发起两个传播模,其中的Fano共振是由与入射模波矢一致的传播模产生的.外电势会以线性关系影响共振峰位.  相似文献   
205.
正根据最新的研究,一个已知最古老的星系中存在最早的氧。这个命名为SXDF-NB1006-2的巨大星团位于距地球131亿光年处,2012年被发现时曾荣膺当时已知最古老星系(这一记录后来已被刷新数次)。在发现之初,天文学家就观测到一个电离氧形成的环,来自星系恒星的辐射能量足以将该处空间原子的电子剥离。现在,来自该星系的特殊红外波长表明这里存在失去两个电子的氧原子,研究者在《科学》(Science)网络版上做了报告。因为重于氢、氦和锂的元素,都是在恒星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然后通过超新星爆发散布到宇宙空间中  相似文献   
206.
A novel core–shell TiO2@ZnIn2S4composite has been synthesized successfully by a simple and flexible hydrothermal route using TiO2as precursors.The as-synthesized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he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samples were tested by degradation of aqueous methylene blue(MB)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as-synthesized TiO2@ZnIn2S4photocatalyst was more effcient than TiO2and ZnIn2S4in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MB.Moreover,TEM images confrmed the TiO2@ZnIn2S4nanoparticles possessed a well-proportioned core–shell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20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计算了Bi掺杂前后锐钛矿相TiO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分析发现:掺杂后Ti的电荷布居数下降,O的布居数增加;同时在TiO2禁带中引入了杂质能级,禁带宽度略微变大,但是杂质能级的作用抵消了禁带宽度变大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掺杂后TiO2吸收带边红移并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08.
人工纳米材料与植物的相互作用:植物毒性、吸收和传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几年来纳米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工纳米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势必导致大量纳米材料进入生态环境中,因此纳米材料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效应也受到了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对微生物、水生和陆生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效应。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纳米材料可能影响植物的发育与生长;另一方面,植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在食物网中的传递。但是,目前关于纳米材料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多数研究只局限于相互作用导致的表观现象,例如:毒性的研究多关注于纳米材料对植物或植物细胞的表观毒性效应,缺乏对致毒机制的探讨;纳米材料的植物吸收和传输研究也仅停留在现象观察阶段,缺乏对吸收与传输机理的深入研究。而且很多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与结论做全面梳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纳米材料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从植株到植物细胞水平讨论了不同纳米材料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以及纳米材料的植物吸收和传输过程。  相似文献   
209.
目的探索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海水中铅的检测方法。方法用硝酸铵稀释海水样品,用硝酸钯和磷酸二氢铵作为基体改进剂,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海水中的铅含量。结果通过加标回收的验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结论适合用于海水中铅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10.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新型纳米氧化石墨烯/麦饭石(GO/MFS)复合吸附材料,并用于镉的分离富集。以火焰原子吸收法为检测手段,研究了GO/MFS复合吸附材料对水中Cd(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当pH为9.0时,GO/MFS复合吸附材料用量为20mg,振荡10min,Cd(Ⅱ)可被吸附材料定量富集,最大吸附容量为111.1mg/g。吸附等温线均能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说明该吸附体系是一个单层覆盖与多层吸附相结合的模式。被吸附的Cd(Ⅱ)可用0.15mol/L HNO3定量洗脱。方法测定Cd(Ⅱ)的线性范围为0.04~2.0mg/L,检出限为9.6μg/L;对40μg/LCd(Ⅱ)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n=9)。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分析时间短、线性范围宽等优点。用该法对自来水中Cd(Ⅱ)进行加标测定,回收率101%~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