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化学   1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28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61.
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成就、水平、潮流和方向,面对如此丰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262.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的父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奖最初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自1901年12月10日颁发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100多年中已有160多位物理学家获此殊荣。有趣的是,获奖者中竟有好几对父子。共享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父子在这些获奖父子中,有一对是因为同一课题而共享殊荣的。他们就是英国的亨利·布拉格(SirWilliamHenryBragg,1862~1942)和他的儿子劳伦斯·布拉格(SirWilliamLawrenceBragg,1890~1971),因创立极其重要的科学分支--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而分享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亨利·布拉格,1862年7月3日出生在坎伯兰的威斯特瓦。  相似文献   
263.
 一位著名物理学家认为:现代物理学发轫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先哲们的研究.从那时起,摘取科学桂冠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大师们都来自西方.他们何以得到如此殊荣?他们是怎样进行工作的?他们是看见和听到什么而能告诉人们原子或电子确实存在:如此等等,曾使许多读者致函本刊编辑部,要求不定期地加以介绍.为此,从这一期起,本刊正式开辟《国外科学家介绍》栏目,希望从事物理学史研究的行家里手,能同我们一起耕耘这块处女地.我们和读者一样,期待着你们.  相似文献   
264.
 一、德燃纳的简历及其在物理学中的贡献皮埃尔-吉勒·德燃纳(Pierre Gilles de Gennes)1932年生于法国巴黎.1955-1959年在原子能中心(Saclay)作研究工程师,从事中子散射和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随后在Berkeley完成博士后和进行高级研究或工作访问.1961年被聘为奥塞巴黎大学固体物理学助理教授,讲授金属与合金的超导理论.1968年他的研究方向转向液晶物理方面,1971年被聘为法兰西学院教授,在此期间他组建了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液晶研究组,后来在液晶物理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把研究内容扩展到聚合物液晶.自1976年以来就在巴黎物理和化学研究所任所长.从1980年起他的兴趣转移到界面问题,特别是在浸润动力学方面.最近他特别关注附着力的物理和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265.
《物理通报》2006,(5):M0003-M0003
清华大学物理系创建于1926年,李政道先生说:从一位教授(叶企孙)、两位助教开始,不到10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进入全国前列.在这10年左右时间培养出王淦昌、钱三强、何泽慧、施士元、彭桓武、王竹溪、胡宁、张宗燧、林家翘、钱伟长、王大珩、葛庭燧、赵九章、陆学善、陈芳允等一批大师级人物.其后又培养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在80年的历程中共有82位两院院士师从清华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266.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光学频率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志义 《物理》2006,35(3):213-217
光学频率梳是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时间频率标准的发展历史,简要介绍了飞秒频率梳的基本原理、发明背景、科学意义及研究趋势.最后通过对该项发明的思考,浅谈了一点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成熟认识.  相似文献   
267.
 二十八 物理学的任务 (美)菲奇 编者按:V.L.菲奇(Vol Logsdon Fi-tch),美国物理学家,1923年3月10日生,1960年以后任物理学教授,获斯隆奖金。1968年获研究协会奖和美国工程技术理事会洛伦斯奖。1970~1973年任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1980年因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对称性而与克罗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相似文献   
268.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赫尔斯和泰勒(两人都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表彰他们对一种新型脉冲星的发现,这一发现为研究引力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9.
《物理通报》2007,(10):47-47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9日宣布,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共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1美元约合7瑞典克朗)的奖金.  相似文献   
270.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8-138
萨拉姆先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市就读于政府学院,然后赴英深造,于1952年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他也像格拉修和温伯格一样,钻研弱相互作用理论,并探导对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进行同一种数学处理的可能性。不过,他是独自进行这一工作的。由于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萨拉姆和格拉修、温伯格共同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