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19篇 |
免费 | 1439篇 |
国内免费 | 64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49篇 |
晶体学 | 38篇 |
力学 | 1209篇 |
综合类 | 217篇 |
数学 | 1442篇 |
物理学 | 32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31篇 |
2022年 | 151篇 |
2021年 | 163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30篇 |
2015年 | 285篇 |
2014年 | 458篇 |
2013年 | 332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336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406篇 |
2008年 | 429篇 |
2007年 | 328篇 |
2006年 | 308篇 |
2005年 | 281篇 |
2004年 | 304篇 |
2003年 | 302篇 |
2002年 | 274篇 |
2001年 | 201篇 |
2000年 | 138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106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江苏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施细则》及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探讨了降水监测采样、样品保存技术、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采用不同采样方法、不同采样器同时采集15场降水,其降雨量、电导率、pH值的比对监测结果合格率均大于90%。经试验,降水各组分有效保存时间不同,其中NO_3~-,NH_4~+为3 d;F~-,Cl~-,SO_4~(2-)为14d;K~+,Na~+,Ca~(2+),Mg~(2+)为30 d。选择2家实验室对降水样品、空白样品、标准样品同时测试,结果显示,空白测定结果均低于方法检出限,标准曲线相关性系数r≥0.999 0,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5.9%(n=6),加标回收率为89.8%~106%,标准样品的分析结果均合格。该方法能保证降水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满足HJ/T 165-2004《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2.
近年来,微纳尺度流体控制技术由于具备实现多相、多步和平行反应的优势,已成为传统分析手段的首选的补充和替代方法.其与核酸扩增方法的完美结合,有效推动了数字核酸扩增检测(Digital nucleic acid detection,dNAD)技术的建立与发展.作为可实现单分子水平检测的分析方法,dNAD技术已成为分子诊断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回顾了dNAD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检测原理,以及相比于传统方法的优势,对其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碳量子点(CQDs)呈现出的亲水性、低细胞毒性、化学及光稳定性等优异性质,使其在化学、生物医学、传感学及光电子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本文重点介绍CQDs合成的最新进展,总结了宏观条件下CQDs合成的自上而下法(弧光放电、激光烧蚀、电化学等)与自下而上法(化学氧化、热分解、微波加热等),比较了不同合成方法中碳源的利用率、反应条件、产物的尺寸分布、荧光性能及应用,讨论了各种合成方法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文中详细介绍了基于微反应器原理的反胶束法和模板法在CQDs尺寸可控合成领域的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纳米材料合成中显现安全、高效、可控等优于宏观反应体系的优势,结合目前微流控芯片合成CQDs的研究进展,可以预期微流控芯片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CQDs的合成中得到更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N,N'-双(3,5-二叔丁基水杨醛)-1,2-环己二胺钴(Ⅱ)[Co~Ⅱ(salen~*)]存在下氯丁二烯(CP)的自由基聚合,考察了不同溶剂、引发剂用量及配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的诱导期缩短,以[ABVN]0/[Co~Ⅱ(salen~*)]0=3/1配比投料,聚合反应表现出较好的可控聚合特征.在苯、甲苯、四氢呋喃(THF)和乙酸乙酯(EA)4种溶剂中按照[CP]_0/[Co~Ⅱ(salen~*)]0/[ABVN]0=400/1/3的配比投料,在苯中的可控聚合程度最好:在低转化率(40%以下)实测聚合物分子量(Mn,GPC)与理论值(Mn,th)吻合,且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加呈线性增长.研究了THF、三乙胺(NEt3)、吡啶(Py)及水等不同配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添加THF时,低转化率(40%以下)下Mn,GPC与Mn,th相符,分子量分布(PDI)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995.
采用一步微波法成功制备了表面带氨基的荧光纳米碳点CDots, 并通过酰胺化反应将靶向基团叶酸接枝到碳点表面, 成功获得中间产物CDots-FA. 在此基础上, 通过已合成四臂端酰肼基化合物2与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连接, 实现在碳点表面的阿霉素药物分子的化学键合, 最终获得多功能纳米载药体系DOX-CDots-FA.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纳米碳点CDots的性能进行表征, 并通过核磁共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DOX-CDots-FA结构、接枝率进行了表征. 同时对纳米载药体系DOX-CDots-FA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成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结果表明, DOX-CDots-FA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 叶酸靶向基团能加速DOX-CDots-FA被HeLa (FR+)细胞摄取, 并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 同时细胞摄入成像实验表明, 在叶酸靶向作用下, DOX-CDots-FA通过内吞作用进入HeLa细胞, 随后阿霉素被释放出来并进入细胞核区域, 抑制细胞的生长, 从而实现靶向治疗, 降低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96.
997.
ZnO微晶的水热合成及形貌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Zn(NH3)4(Ac)2为前驱体,不加任何模板剂和表面活性剂,低温下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如前驱体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实现了对ZnO微晶形貌和尺度的有效控制.所得花状、蜂窝状、柱状ZnO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进行了鉴定和表征,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形貌ZnO微晶的生长机理. 相似文献
998.
999.
引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重复性对整个定量分析数据的可靠性、重复性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在采用色谱和色谱-质谱、色谱-光谱等联用技术进行分析时更是如此。由于这些分析技术的重复误差都小于5%甚至更低,而样品前处理的重复误差往往在5%~15%之间,因此成为整个分析精度的控制因素。如何提高样品前处理技术的重复精度,使之接近甚至达到分析仪器的重复精度,是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的挑战之一。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富集倍数决定了分析检测的灵敏度或检测下限(LOD)。由于发达国家对食品、药物、日用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下限的标准值不断降低,因此检测灵敏度要比10年前的标准提高百倍。但是分析仪器的灵敏度已经接近极限,近10年来其只提高了几倍甚至没有改变。因此降低检测下限的任务都放在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技术上。如何少用样品并达到符合分析要求的富集倍数,即提高样品利用率是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的挑战之二。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选择性决定了其后分析检测的复杂程度并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选择性地富集目标类组分而排除机体干扰或其他类组分的干扰,能极大地简化后面的分离分析工作。另外,发达国家的新标准要求样品前处理技术对同类组分要同时富集并同时分析才认为是有效的,而我国以往的标准一般是一个方法只针对1个或几个组分。所以,提高预处理方法的可控选择性是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的挑战之三。 综上所述,发展即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又实现低物质消耗、低成本、符合环保要求的新技术,以解决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分析问题是分析科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几位在该领域或相关方面很有造诣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撰写了有关研究论文和评述性文章,以期促进如此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在我国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