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88篇
化学   150篇
晶体学   7篇
力学   73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95篇
物理学   26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肖少荣 《应用化学》1997,14(1):45-48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I-3和Ti3+在还原铂表面上的电极反应,由此计算出I-3与Ti3+在还原铂表面上的混合催化反应速率(νmix).当混合催化电位(Emix)位于极限电流区时,νmix对[Ti3+]为零级反应,对[I-3]为一级反应,且正比于电极旋转速率的平方根,H+浓度影响不大.由动力学方法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电化学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致使可用电化学方法解释溶液中的异相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直径7 μm的碳纤维组合成超微圆盘电极,以聚苯胺修饰电级.以阶梯扫描法、循环伏安法、双阶跃计时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研究了Cd2+在该电极上的表面络合吸附特性和电极过程.在循环伏安图上出现两个还原峰,实验和理论都证明,由于电极表面的聚苯胺对Cd2+的特性吸附,形成电活性的表面吸附态络合物.因此,这种表面络合物首先被还原,形成峰电位-0.90 V处的表面络合吸附波,还原峰电位比Cd2+直接还原电位(-0.98 V)正移,循环反扫时,氧化波无峰形.根据实验数据推测了电极过程的反应机理,证实该还原波具有扩散和表面反应同时控制的表面络合吸附波的特性.理论计算与实验基本一致,并求得了表面吸附态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吸附量和表面络合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实验还证实,在峰电位-1.06 V 处的还原波,是Cd2+的表面吸附还原态诱导而产生的催化氢波.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任意梯度变化的变厚度各向异性转动圆盘的弹性问题.假设圆盘绕刚性轴匀速转动,其材料性能和厚度沿径向任意梯度变化.考虑圆盘在中心转轴处受位移约束,外侧自由,根据各向异性转动圆盘的平衡微分方程,得到关于径向应力的Fredholm积分方程,继而通过对Fredholm积分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结构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对具体梯度变化情况仅需代入相应梯度变化进行求解即可.数值算例部分,通过假设厚度、弹性模量等参数为特殊的幂函数形式,将由Fredholm积分方程求出的数值解与对应的精确解进行对比,以及针对常见的Voigt模型,将由该方法算得的数值解和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其次,针对Voigt模型,重点分析了厚度变化、材料性能梯度参数、各向异性度等对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材料性能和厚度沿径向呈任意梯度变化的圆盘结构弹性分析方法,将为优化功能梯度圆盘的结构和材料参数、有效调整构件应力分布、提高结构安全性,提供强有力的工具;算例分析结果对功能梯度圆盘在复杂条件下的结构安全设计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Tris-NaC1*(pH=7.2)缓冲溶液中,应用循环伏安法,微分脉冲伏安法、旋转圆盘电极实验、交流阻抗法及其数据模拟等技术研究了Cu(phen)2 25(phcn=1.10-邻菲咯啉)与6-巯基嘌呤(6-MP)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Cu(phen)2 2MP与6-MP无论在扩散控制过程或电化学控制过程都发生了相互作用.Cu(phen)2 2及其与6-MP的作用产物于铂电极上均呈现一对氧化还原峰,但后者呈现的氧化还原峰负移.峰电流减小.交流阻抗结果显示,无论6-MP存在与否,Cu(phen)2 2在交流阻抗谱上均呈现两个清晰的电容弧,但当6-MP存在时,电化学反应电阻和电化学吸脱附电阻均增大.Cu(phen)2 2在不同转速下的阻抗拟合结果显示.随转速增大.电化学反应电阻和电化学吸脱附电阻均减小.双电层电容呈增大趋势,而吸脱附电容呈减小趋势:当6-MP存在时.仍然呈现此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拟薄水铝石/陶瓷胶态加工浆料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拟薄水铝石纳米胶粒分散微米二硼化钛形成固含量为60Wt%的稳定陶瓷浆料,实验考察了拟薄水铝石固含量、二硼化钛固含量、温度对浆料流变性、稳定性的影响,对纳米γ-AlOOH胶粒分散微米TiB2的机制进行了讨论.大小约20nm的γ-AlOOH颗粒相互网联,成为外加微米陶瓷颗粒的骨架.浆料粘度随二硼化钛固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升高有利于胶体中薄水铝胶团与二硼化钛颗粒的相互作用并促进分散.  相似文献   
16.
在电极袭面反应物浓度均匀的近似假设下,得到了微圆盘电极上暂态可逆反应的一般解.然后利用该一般解得到了微圆盘电极上耦合一级均相反应的可逆电极反应CE、EC、EC′和ECE 的稳态电流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双相薄层层析对14株芽孢杆菌模式菌株的细胞极性脂组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芽孢杆菌含有磷脂乙醇胺,磷脂酰基油和含糖的磷酸类脂,获得的极性脂图谱分成5种不同的类型,不同属的芽孢杆菌其细胞极性脂的类型不同,而同一属中不同的种,其极性脂图略有差异,实验结果一方面表明极性脂可以作为芽孢杆菌化学分类的重要指征,同时也为芽孢杆菌的化学分类填补了数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氯仿、乙醇、乙酸乙酯、醋酸和水等五种溶剂作为胆汁酸薄层层析的展开剂,采用正交设计法[L_(16)(4~5)]安排实验,对胆固醇、胆酸、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牛磺脱氧胆酸和卵磷脂等八种化合物的R_f值及层析谱斑点的集中情况,用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法处理,得到了单向一次薄层层析全部分离胆汁的溶剂系统,较文献报道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利用铝酸钠溶液碳酸化产生的沉淀, 经胶溶作用制备出纳米氢氧化铝溶胶的过程. 分析了铝酸钠溶液滴加到大量碳酸氢钠溶液中时发生的反应. X射线衍射研究结果表明, 在纳米氢氧化铝溶胶制备过程中, 从无定形氢氧化铝沉淀到拟薄水铝石的晶型转变过程是氢氧化铝沉淀胶溶时溶解再析出的过程. 将碳酸氢钠加入到苛性比为1.7的铝酸钠溶液中, 中和至苛性比为1.3后, 溶液诱导期中的紫外光谱显示270 nm处的Al(OH)3-6吸收增强. 经与含铝原子六配位的晶体紫外光谱对比后表明, 在铝酸钠分解生成氢氧化铝的过程中, 其铝的配位结构从四配位转化为六配位. 拟薄水铝石溶胶粒子的形貌与胶溶所用的酸和分散剂有关.  相似文献   
20.
Using a core(142 nm)made of linear polystyrene(PS)chains as a seed,we further polymerized a thin layer of cross-linked PS shell(7 nm)on it in water to form a core-shell particle.Such a particle swells in toluene,which enables linear PS chains inside the core to gradually diffuse out through the porous shell.Using a combin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laser light scattering,we examined the chain diffusion process by following the change of the scattering intensity(i.e.the average molar mass of the particles).For the first time,we have revealed that the diffusion exhibits three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the chain diffusion through the shell is even faster than their translational diffusion in a dilute solution.The three stages respectively correspond to the change of the solution in the core from concentrated to semidilute and then from semidilute to dilu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