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1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2631篇
化学   8399篇
晶体学   185篇
力学   605篇
综合类   165篇
数学   66篇
物理学   147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274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470篇
  2008年   555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90篇
  2004年   384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339篇
  2000年   218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81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测定水产品中禾草丹、溴氰菊酯及1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采用冷冻法去除提取溶液中的大量脂肪,再经氨基固相萃取柱进一步净化后用GC-MS测定.21种农药在0.1~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样品添加量为0.02~0.1 mg/kg时回收率为79%~114%,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13.5%,检出限为0.5~20 μg/kg(S/N=3).  相似文献   
992.
利用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DE/GC-MS)方法对酱油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在4种不同工艺生产的酱油中共鉴定出51种化学成分,其中醇类12种、酚类5种、醛酮8种、酸类6种、酯类7种、杂环化合物类13种,同时发现,3种酿造酱油中的共有成分为35种.不同工艺生产的酿造酱油中醇、酚、醛酮、酯类物质的种类均比配制酱油多1倍以上,酸类物质的总含量也远大于配制酱油,但配制酱油的杂环类风味物质比较丰富,主要为体现烤香风味的吡嗪类化合物.乙醇、2-甲基丙醇、3-己醇、3-甲硫基丙醇、苯乙醇、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4-乙基-苯酚、α-亚乙基-苯乙醛、香草醛、2-羟基丙酸乙酯、乙酸乙酯、乙酸苯甲酯、亚油酸乙酯、5-甲基糠醇、3-苯基呋喃为酿造酱油的特有成分.构成酱油特征香气成分的4-乙基愈创木酚、糠醇、糠醛等物质的含量在配制酱油中也相对较少.这正是酿造酱油与配制酱油风味不同的原因之一.该文研究结果验证了生产酿造酱油时不同原料不同工艺会对风味物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分散液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联用技术建立了测定葡萄样品中百菌清、克菌丹和灭菌丹农药残留的新方法.对影响萃取和富集效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萃取条件选定为在10 mL带塞离心试管中加入 5.0 mL葡萄样品溶液,并加入1.0 mL丙酮(分散剂),振荡摇匀后以5000 r/min离心5 min,然后将上层清液转移至另一离心试管中,加10.0 μL氯苯(萃取剂),分散混匀后再以5000 r/min离心5 min,萃取剂氯苯相沉积到试管底部,吸取1.0 μL萃取相直接进样分析.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3种杀菌剂的富集倍数可达788~876倍;检出限在6.0~8.0 μg/kg(S/N=3∶ 1)范围内.以α-六六六为内标,测定3种杀菌剂的线性范围为10~150 μg/kg,线性相关系数在0.9990~0.9995范围内.本方法已成功应用于葡萄样品中百菌清、克菌丹和灭菌丹残留的测定,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2.3%~106.1%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在4.5%~7.2%之间,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94.
建立了测定纺织品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硅胶吸附色谱-电喷雾质谱分析方法.不同类型的纺织品样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在10.3 MPa和100 ℃下静态循环提取2次,提取液经Sep-Pak Carbon/NH2石墨化碳黑/氨基复合型固相萃取柱净化,以Waters Spherisorb S3W(150 mm×2.0 mm, 3 μm)色谱柱为分离柱,乙腈-水体系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质谱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方法检出限为10~40 μg/kg,在1~20 mg/kg的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1.4%~95.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2.5%.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方法检出限为10~30 μg/kg,在1~20 mg/kg的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0.2%~96.8%, 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3.0%.本方法准确、简便、快速,可用于纺织品的实际检验工作.  相似文献   
995.
1 引言 氯胺酮(Ketamine),俗称"K"粉,毒效与摇头丸相似,产生兴奋、麻醉等感觉.其盐酸盐易溶于甲醇,溶液呈酸性,在碱性条件下转变为氯胺酮.本实验利用微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法分析检测尿液中氯胺酮含量.考察了萃取剂种类、用量、尿液酸度、微波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等条件.结果表明,微波萃取效果优于液-液萃取.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次黄嘌呤猝灭伊文思蓝的荧光猝灭机理并根据次黄嘌呤对伊文思蓝荧光的猝灭作用建立了测定次黄嘌呤的新方法.线性回归方程为:ρ=6.292×103F-1-26.49,相关系数为0.9990,线性范围为0.20~20.0 μg/mL,检出限为0.14 μg/m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求算了伊文思蓝与次黄嘌呤的形成常数K=2.63×102L/moL,实验了pH、放置时间、干扰离子等对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建立了分散液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快速分析水中硝基苯、对硝基苯、1,3一二硝基苯和2,4-二硝基氯苯的新方法.将含有18μL氯苯(萃取荆)的0.25 mL丙酮(分散剂)作为萃取体系,快速注入到5.0 mL水溶液中.在4000r/min下离心2.0 min后,得到(10.0±0.5)μL沉积相(氯苯),取底部沉积相1.0μL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线性范围0.5~50μg/L(r2=0.9986~0.9994),检出限0.2~0.5μg/L,相对标准偏差4.2%~7.3%(n=5).将该方法用于环境水样的测定,加标回收率72.9%~89.6%.  相似文献   
998.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发酵茶叶中的黄曲霉毒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测定发酵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方法.用CH2Q2提取黄曲霉毒素,提取液经浓缩后,用LC-CN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浓度范围20~200μg/L(B1、G1),15~120μg/L(B2、G2)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黄曲霉毒素的回收率为81.4%~92.3%,相对标准偏差RSD 1.6%~4.2%.检出限为0.32μg/kg(B1、G1),0.18μg/kg(B2、G2)(S/N=3).  相似文献   
999.
浊点萃取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浊点萃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萃取技术。重点阐述了浊点萃取在环境样品、生物样品和食品工业分析中的应用,总结了浊点萃取技术的优点,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引入一种不溶于水的染色剂(BL-S)作示踪剂,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中各变量对成核过程及成核机理的影响,运用最终乳胶粒中染色剂的含量(Pdye)、最终乳胶粒子数(Npc)、胶束成核和均相成核所形成的粒子数目(Nm和Nh)等参数对聚合过程中的成核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当引发剂浓度[I]增大时,Pdye、Nh、Nm和Nh/Npc均随之增大,同时Nm/Npc相应地减小,且Nm/Npc=-0.0262[I]+0.8833,表明均相成核随[I]的增大而增加,但胶束成核的比例减小.乳化剂浓度[E]在不同范围内对成核机理的影响不同,在[E]=0.7216×10-2mol.L-1时,体系中胶束成核和均相成核比例相等,各为50%;当[E]>0.7216×10-2mol.L-1时,随[E]增大,成核时间t1,2逐渐缩短,Nm/Npc增加,Nh/Npc减小,胶束成核所占比例大于均相成核,胶束成核逐渐上升为主要成核方式;反之当[E]<0.7216×10-2mol.L-1时,体系中胶束成核所占比例小于均相成核,均相成核为主要成核方式.当MMA的摩尔分率fMMA由0增至0.6时,Nm/Npc从80.93%下降至50%,体系中以胶束成核为主,均相成核为辅;当fMMA由0.6增至1时,Nm/Npc已降至40%,而Nh/Npc增至60%,体系中已转变成均相成核为主,胶束成核为辅.在常规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中,t1,2分别为12min和6min,而Pdye变化较小,表明聚合方式只影响粒子的形成过程和成核时间的长短,对成核方式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