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是材料、化学、化工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物理思维分析和解决高分子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不同于小分子,高分子在不同空间和能量上具有多尺度特征。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均较弱。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痛点”问题,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教深度融合”课堂改革,以科研项目牵引“高分子物理”课堂的“课前思辨”“课堂体验”“课后实践”各环节,使学生在“探究式”“讨论式”“实践式”的“科教深度融合”过程中进行全身心学习,做到“知行”统一与学思结合,有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育人,本科生在基础研究领域中的原创能力大大增强,教学创新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92.
面向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东北大学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探索.本文阐述了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思政的关系,以及具体实践的案例.大学物理实验已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阵地,为三全育人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3.
94.
“强基计划”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出发点,旨在促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校招生自主化改革的重要探索。本论文研究了以培养拔尖人才为核心任务的高校,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从培养定位、培养机制、培养环节等方面建立的“强基计划”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为期两年的培养实践为例,从学习学风情况、科研参与情况和竞赛获奖情况等方面分析应用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的育人初步成效。最后指出目前“强基计划”在推进过程中在政策定位、培养体系和拓展育人渠道等方面还应强化的方向不断推进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我国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领域提供强大的拔尖创新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5.
96.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改革医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设计并实施医学基础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在知识技能培养过程中全程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
以积累化学知识为基础,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探讨了化学与社会课程考核中强化育人价值的途径。始终贯穿立德树人的理念,采用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在课堂测试、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实验课开设、论文写作、期末测试等环节,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8.
99.
我校是鄂南地区新兴的一所名牌小学,学校之所以地处偏僻却有名气,就是因为我校办学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办特色学校。其中珠心算就是我校特色实验教学之一。 相似文献
100.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我们七台河市第一小学始建于1936年,座落在七台河市煤城老区——新兴区,现有学生近900人,教师48名,其中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31人,初级教师14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3人。学校占地面积12540平方米,建有4200平方米教学综合办公楼,设有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多功能电教室、语音室、微机室等15个专用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