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2篇 |
力学 | 61篇 |
综合类 | 3篇 |
数学 | 6篇 |
物理学 | 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通过适当假设,推导出了结霜等截面环肋传热的数学模型,然后得到其传热热问题的修正解,同时给出其相应的热流量计算公式。与一般简化的肋传热计算公式相比,该解提高了计算精度,并且表达形式简单,可以很方便的应用于工程实践;对结霜肋片的设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传热等问题中。 相似文献
72.
73.
74.
内螺旋肋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六种内螺旋肋管进行了流动与传热的实验研究,实验管内径为16.25-16.69 mm,内螺旋肋高为0.28-0.44 mm,螺旋肋牙数为40-45,螺旋角为43°-45°.研究表明,内螺旋肋管可以有效地强化传热,本文所研究的管型的传热强化倍率为1.67-2.99.比较了两种评价内螺旋肋管性能的方法.用Webb模型及Ravigururajan模型对内螺旋肋管进行了性能预测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两个模型的预测值与本试验结果有较大偏差,相对而言,传热模型稍优. 相似文献
75.
为评估覆盖层的吸声性能,研究黏弹层在无限大周期加肋双层板背衬下的声反射。首先通过弯曲波与Lamb波的比较,揭示了板近似理论不适用于黏弹性板的原因。为此采用(黏)弹性理论处理(黏)弹性板,而肋板的处理则采用板近似理论,并用Hull提出的方法解决肋板和平板的耦合问题,得到反射声场的解。与板近似理论计算加肋双层板声反射的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对反射系数进行计算分析了背衬对声反射的影响,定义平均反射系数比较了不同覆盖层的性能。结果表明,频率较低时覆盖层无法有效抑制背衬的影响,板间流体层与双层板的耦合作用引起共振散射,肋板与双层板的耦合作用降低声反射。 相似文献
76.
提出一种新的针肋结构,采用直径为0.25 mm的圆柱型针肋,在一定的错排和顺排相结合的优化布置方式下,能获得较高的换热效率.在三维空间上的对流换热模拟表明,铜制的针肋结构的换热系数要高出百叶窗翅片24%~34%,而流阻仅高出10%~16%.总换热量取决于翅片材料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越高,针肋的强化作用约明显.本文提出的针肋翅片结构可以用来制造紧凑性更高的换热器. 相似文献
77.
水平内微肋管局部凝结换热性能实验与数值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R11为工质,蒸汽凝结压力为147-265kPa,质量流率4ty153kg/m2s,本文对二维内微肋管和三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分层流区局部换热系数进行了系统的实验。与光管比较,二维内微肋管和三维内微肋管局部凝结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147-783%和261-997%。本文首次从理论分析入手建立了二维内微肋管水平管内凝结分层流区局部换热系数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与本文实验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78.
79.
80.
通过适当假设,推导出了结霜等截面直肋导热的数学模型,然后得到其导热问题的修正解,同时给出其相应的热流量计算公式。与原先的肋导热计算公式相比,该解提高了计算精度,并且表达形式简单,可以很方便的应用于工程实践。对结霜肋片的设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其求解方法可以推广到类似的问题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