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0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3863篇
化学   6650篇
晶体学   44篇
力学   143篇
综合类   136篇
数学   390篇
物理学   116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04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95篇
  2016年   262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18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69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402篇
  2005年   366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318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203篇
  1996年   216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63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聚双环戊二烯反应注射成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国外有关聚双环戊二烯反应注射成型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国内进行聚双环戊二烯反应注射成型开发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2.
PEO/PBHE共混体系X射线散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环氧乙烷(PEO)/聚双酚A羟基醚(PBHE)共混体系中PEO是一个强质子受体,而PBHE是一个强质子给体,两者极易形成氢键,十分有利于形成互容对。笔者研究了PEO/PBH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等温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本文根据Vonk提出的一维电子密度相关函数,分析了PEO/PBHE的SAXS现象,求得了共混体系的结晶度,片晶层厚度,过渡层厚度及长周期等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53.
溶剂浓度对PVDF相转换膜大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决定大孔能否发展的初始分相点处溶剂浓度临界点的概念 ,认为初始分相点处较高的溶剂浓度有利于大孔的发展 ,溶剂浓度低于一定的界限后 ,大孔停止发展 ,转为海绵状结构 .实验考察了不同凝胶液组成下制得的PVDF中空膜的结构 ,建立了相应的传质模型 ,模拟不同制膜条件下初生态膜内的组成分布情况 ,根据初始分相点处溶剂浓度临界点的概念 ,预测膜的形态结构 .模拟结果与相应制膜条件下的电镜照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证明了上述大孔形成机理的正确性 .  相似文献   
154.
聚酰胺酯是聚酰亚胺的重要预矛体,本文介绍和讨论了芳香聚酰胺酯的合成方法,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微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5.
四磺化酞菁钴在微乳液、醇-水体系中的二聚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四磺化酞菁钴(CoTSPc),在微乳液(TritonX-100-壬烷-正戊醇-水)、醇-水(甲醇、乙醇、丙醇)体系中的二聚现象,计算了CoTSPc的二聚常数KD。结果表明,CoTSPc的二聚常数KD值随着微乳液中表面活性的浓度及醇-水溶液的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6.
用循环伏安法在导电玻璃(ITO)和玻碳电极(GC)上制备了聚氨基酞菁钴(CoTAPc)修饰电极(CoTAPc/GC)。探讨了pH值对CoTAPc膜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发现其氧化还原电位与pH值有线性关系,电催化活性也随酸度的增加而增加。CoTAPc膜的紫外吸收带变化与溶液pH值及在溶液中浸泡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7.
A novel dimeric eremophilane, ligulolide B, was isolated from the alcoholic extract of the whole plant of Ligularia virgaurea spp. oligocephala. The structure was elucidated by various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intensive 2D NMR techniques (^1H-^1H COSY, gHMQC, gHMBC and ^1H-^1H NOESY) and HR-ESI-MS.  相似文献   
158.
1991年Decher等将带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 ,于水溶液中交替沉积在片基上 ,制备了多层超薄膜[1] ,这种制膜方法现称为静电自组装 .它操作简单 ,无需专用设备 ;一般在水体系进行 ,对环境友好 ;静电力比范德华力强 ,使它比LB膜稳定 ,所以近年来有很大发展[2 ] .现在自组装成膜驱动力已从静电力扩展到氢键力、电荷转移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等 ,用于组装的组分也从聚电解质扩展到多官能团小分子、胶体粒子、无机纳米颗粒 ,D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等[3~ 11] .虽然自组装膜比LB膜稳定 ,但它也不耐极性溶剂、电解质水溶液等侵蚀 .如…  相似文献   
159.
利用LB技术以寡聚DNA为模板构建CdS纳米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Langmuir-Blodgett技术制备了十八胺(ODA)/十聚腺嘌呤(oligo-A10)单分子膜,并以其为模板制备了不同形状的Cds纳米结构,结果表明以在低膜压下转移的寡聚DNA单层为模板可诱导生成线形的Cds纳米结构,而以在主膜压下转换的寡聚DNA单层膜板得到的是Cds的球形结构聚集体。  相似文献   
160.
聚羟基丁酯酯缓释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了以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丁酸酯为载体、以安定为模药的缓释微球,讨论了药物与载体之比对药物含量与包封率的影响,以及制备微球条件对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微球平均粒径为30~40μm,粒径分布在1~1.5之间,最大载药量为19.51%;最高包封率为67.11%;体外累积释放曲线呈“两相”释放特征并拌随初始的“突释效应”。扫描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皱缩表观形态结构,微球内部横断面具有孔道与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