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6篇
  免费   2780篇
  国内免费   1184篇
化学   1528篇
晶体学   252篇
力学   1253篇
综合类   200篇
数学   278篇
物理学   6829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53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730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88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515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22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55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377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Researches on a-cyanostilbene derivatives demonstrated them to be promising AIE or AIEE structural molecules and potential photoelectric materials. One novel a-cyanostilbene derivative, namely (E)-2-(4-butoxyphenyl)-3-(4-(diethylamino)phenyl)acrylonitrile (BPDPA), has been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BPDPA has been studied in detail. The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revealed BPDPA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pace group Pi, with a = 12.860(5), b = 13.327(5), c = 15.016(5)А, a = 72.650(5), β = 66.969(5), Y = 62.897(5)°, Mr = 696.95, V= 2085.6(13) A3, Z = 2, Dc = 1.110 g/cm-3, p = 0.068 mm1, F(000) = 752, Rint = 0.0264, R(I〉 2σ(/)) = 0.0649, wR(l〉 2σ(/) = 0.1724, R(all data) = 0.1321, wR (all data) = 0.2158, completeness to theta = 25.00 is 99.4% and GOF = 1.067. Like most reported a-cyanostilbene derivatives, BPDPA possesses a somewhat twisted molecular structure. UV-Vis and FL measurements showed an obviously bathochromic effect of BPDPA with increasing the polarity of the solvents.  相似文献   
26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nylon-6,6 solutions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ir electrospun nanofibers was established. The viscosity of nylon-6,6 in formic acid(90%) was measured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5 wt%-25 wt% using a programmable viscometer. Electrospinning of nylon-6,6 solutions was carried out under controlled parameter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obtained nanofiber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respectively. Entanglement concentration(ce) was found to be 15 wt% and a power law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viscosity and solution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with exponents of 2.0 and 3.3 for semi-dilute unentangled(c ce) and semi-dilute entangled(c ce) regimes, respectively. The diameter and uniformity of the nanofibers were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the viscosity. Moreover,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electrospun nanofibers was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zero shear rate viscosity and normalized concentration(c/ce) in a power law relationship with exponents of 0.298 and 0.816, respectively. For nylon-6,6 solutions, the entanglement concentration(ce = 15 wt%) provides the threshold viscosity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table polymeric jet during electrospinning and producing uniform beadless fibers. For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ce, beaded fibers with some irregularities are formed. DSC analysis showed an increase in crystallinity of all electrospun samples compared to original polymer. Furthermore, Based on FTIR spectroscopy, α phase is dominant in electrospun nanofibers and minor amount of β and γ phases is also available.  相似文献   
263.
本文采用改性的中和反应和随后的热处理方法制备了较大产量的超级电容器用无定形水合二氧化钌材料(RuO2.0.93H2O),同时,制作了电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表征。实验中,以自制的喷雾装置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分别作为反应辅助技术和表面分散剂。经175℃处理前驱体后,实验获得了比表面积为223m2/g、蓬松状、深黑色无定形水合二氧化钌材料。研究了以Nafion为粘结剂和以碳纤维纸为集流体所制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实验(CV)结果表明,该合成材料具有较好的比电容(988F/g at 1mV/s)和倍率特性  相似文献   
264.
蛋白质是生命物质基础,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研究是生命科学现在和将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理化特性参数是分离、鉴定多肽或蛋白质的基础,已成为蛋白质组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毛细管电泳是将电泳和色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快速分离技术,分离机制涉及到物质的荷电、分子空间结构和大小、扩散特性、相互作用等理化性质。通过对样品的定量分析或不同条件下迁移时间的变化,利用理化参数与浓度或迁移时间的定量关系,可以计算出多肽或蛋白质的理化特性参数。本文对近年来毛细管电泳测定蛋白质或多肽理化特性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65.
纳米孔测序是有可能实现"$1,000 Genome"目标的技术之一.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纳米孔有蛋白质纳米孔和硅基材料的固态纳米孔.蛋白孔寿命比较短,而基于硅基底的固态纳米孔深度显著超过单链DNA相邻碱基的间距,所以,无法实现DNA的单个碱基的分辨.作者用聚焦离子束先制造氮化硅基底,并在该基底上铺设石墨烯,再用聚焦电子束刻蚀石墨烯,获得直径10 nm以下的纳米孔,初步分析了DNA穿越纳米孔时产生的电信号及穿孔噪音,向单层石墨烯纳米孔测序DNA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266.
李仲秋  吴增强  夏兴华 《色谱》2020,38(10):1189-1196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微纳加工技术和微纳尺度物质传输理论的发展,纳通道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纳通道包括生物纳通道和人工纳通道,其孔径通常为1~100 nm。在这一尺度下,通道表面与通道内物质之间的作用概率大大增强,使得纳通道表现出许多与宏观体系不同的物质传输特性,例如通道表面电荷与通道内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产生了离子选择性,通道内电化学势的不对称分布产生了离子整流特性,物质传输过程中占据通道产生了阻塞脉冲特性等。纳通道中的这些物质传输特性在传感、分离、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对纳通道进行功能化修饰可以实现门控离子传输;利用亚纳米尺度的通道可以实现单分子传感;利用通道与传输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离子、分子、纳米粒子的分离;利用纳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可以在通道内实现电荷分离,将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光、热、压力、盐差等)高效转化为电能。纳通道技术是化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集合,在解决生物、环境、能源等基本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该文综述了近10年来与纳通道物质传输理论以及纳通道技术应用相关的前沿研究,梳理了纳通道技术的发展过程,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267.
本文探究了GCr15轴承钢压剪试样在冲击载荷下的绝热剪切和熔融破坏特性.首先,实验研究发现GCr15轴承钢的力学性能具有拉-压不对称性、应力状态及应变率敏感性.因此,通过引入应力三轴度、洛德角、应变率和绝热剪切温升机制扩展了经典J-C本构模型,并对GCr15轴承钢的动态单轴压缩和压剪试验结果进行了数值实现.研究结果表明,应力三轴度和洛德角是影响动态冲击下压剪试样的绝热剪切产生和熔融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68.
徐顺  赵伟文  万德成 《力学学报》2022,54(4):872-880
随着风能技术的不断进步, 风机叶片逐渐向大型化发展, 这使得真实复杂大气入流对风机运行性能的影响愈发显著. 为研究真实复杂大气入流下海上风机的力学特性响应, 利用基于大涡模拟的域前模拟方法生成复杂大气入流, 并结合致动线模型模拟风机叶片, 对中性复杂大气入流下海上固定式风机进行数值模拟, 重点分析风机的气动性能及转子和叶片根部的力学特性, 并与均匀入流计算工况进行对比. 计算结果表明, 中性复杂大气入流中的大尺度低速气流团使得风机气动功率输出值在较长一段时间处于较低水平, 此外, 中性复杂大气入流的高湍流强度特征使得风机气动功率的变化幅值和标准差较均匀入流工况大幅增加; 风机轴向推力的标准差值增加到均匀入流的53倍, 中性复杂大气入流的来流流场扰动引起偏航力矩的最大值、均方根和标准差分别增加到均匀入流的10、4.4和4.3倍; 速度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轮毂高度附近的大尺度低速羽流结构导致摆振剪力和弯矩的标准差响应值分别为均匀入流的2倍和4.6倍.   相似文献   
269.
秦梦飞  施伟  柴威  付兴  李昕 《力学学报》2022,54(4):881-891
风机大型化是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东南沿海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基地, 这一区域频繁发生的台风对海上风机的影响不可忽略. 台风风场与常规大风风场有不同的湍流特性, 同时台风期间较高的风速会引起巨大的台风浪. 本文考虑台风经过期间独特的风场及波浪场, 开展风浪联合作用对大型单桩海上风机影响的研究. 基于DTU 10 MW大型单桩风机, 运用一体化分析软件SIMA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大型单桩风机的耦合数值模型, 研究台风经过不同阶段大型风力机的动力响应特性. 计算结果显示, 叶片变桨能有效降低台风经过时风机叶片所受风载荷, 变桨状态下单桩风机所受风载荷主要来源于塔筒. 在台风经过的不同阶段, 大型单桩海上风机结构表现出不同的动力特性. 台风全过程塔筒运动均受波浪激发一阶频率控制, 塔基上方结构动力载荷以惯性载荷为主, FOVS至FEWS阶段及BOVS阶段至BEWS阶段塔筒运动一阶频率处响应能量增长较小, 响应能量向低频及波频转移. 塔基下方泥面线处剪力响应受波频控制, 弯矩响应受一阶频率控制.   相似文献   
270.
汪超  杜伟  杜鹏  李卓越  赵森  胡海豹  陈效鹏  黄潇 《力学学报》2022,54(7):1921-1933
内孤立波常发生于海洋密度跃层, 因其峰高谷深、携带能量巨大, 在传播过程中会导致跃层上下的海水流动呈现剪切状态, 并引起突发性的强流. 潜体在水下悬停时极有可能会遭遇内孤立波, 由于内孤立波的流场特性, 置于跃层上下的悬浮潜体所产生运动响应和水动力载荷变化不尽相同, 甚者会出现掉深现象. 为探究潜深对波体耦合作用的影响, 基于不可压缩N-S方程和mKdV理论, 采用速度入口造波, 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和流固耦合方法, 建立了分层流中内孤立波耦合水下潜体多自由度运动的数值模型, 通过该模型分析了不同潜深下悬浮潜体的运动响应和载荷特性. 结果表明: 在内孤立波作用下, 位于密度跃层上方和跃层中的潜体顺着波的前进方向运动, 先下沉后抬升, 位于跃层下方的潜体则会逆流持续下沉; 潜体与波面的垂向距离越小, 对其纵荡、垂荡和速度的影响越显著, 而位于密度跃层中的潜体在分界面处沿着波形运动, 其运动响应和载荷变化受影响较小; 潜体在跃层上、下流体中所受水平力的方向相反, 水平力峰值小于垂向力峰值, 且位于跃层下方的潜体一直受到低头力矩, 最终导致掉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