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15篇
化学   1171篇
晶体学   10篇
力学   52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线型聚乙烯链在强电场中的取向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电荷平衡法(Charge Equilibration, QEq)方法应用于线型聚乙烯链(PE)的电荷分布计算,发现了非极性高分子PE链上电荷分布具有不均匀性,且端基带有较多的负电荷,随后通过MD模拟发现PE单链可在强电场中发生取向.通过QEq方法对达到临界缠结分子量的PE多链体系进行电荷分配,并模拟其在真空和本体条件下的取向行为,发现PE多链体系在强电场中也可发生取向.最后通过分析得出PE在强电场中发生取向的可能原因是分子链上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62.
采用紫外光引发接枝表面改性的方法,以芴酮(FL)为引发剂,在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表面上接枝丙烯酸(AA)、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甲酯(M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酰胺(AM)等单体,以赋予薄膜表面新的化学性质.考察了引发剂浓度、紫外光的辐照时间、辐照强度、单体种类对LDPE薄膜接枝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芴酮浓度,可以提高单体的接枝率,但当芴酮浓度达到5%时,接枝率反而下降.延长辐照时间至4 min和提高紫外光的辐照强度达100 W/m2,均有利于接枝反应的进行.不同单体在LDPE膜上的接枝能力与单体的活性、单体与基材的相容性等因素有关.接枝后,LDPE与水的接触角下降程度不仅与单体在膜上的接枝量有关,还与接枝单体的亲水性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3.
用作人工玻璃体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水凝胶的流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交联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水凝胶,考察了凝胶在注射前和经WN12号针(直径1.18 mm)注射后的粘弹性.注射前,所有试样表现出交联网络的特征,即G′> G″且对ω的斜率接近零,并且随交联剂用量降低,储存模量和回弹性减小.注射后,部分试样模量急剧减小;未加交联剂的试样粘弹性保持不变;仅有样品B8注射后网络结构破坏较小,粘弹性变化很小且保持了注射前良好的回弹性,比其他各样品更适宜用作人工玻璃体.  相似文献   
64.
以偶联剂γ-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媒介,将聚胺大分子聚乙烯亚胺(PEI)以偶合接枝的方式,接枝于微米级硅胶微粒表面,制得接枝微粒PEI-SiO2,然后以氯乙酸为试剂,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将亚氨乙酸(IAA)基团键合于硅胶微粒表面,形成了具有多齿配基的亚氨乙酸型螯合微粒IAA-PEI-SiO2。重点研究了螯合微粒IAA-PEI-SiO2的制备过程,初步探讨了其对重金属离子及稀土离子的螯合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微粒PEI-SiO2与氯乙酸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遵循SN2反应历程;反应温度较高或缚酸剂用量过多时,会促进氯乙酸的水解,减缓亲核取代反应,使亚氨乙酸的键合率下降;适宜的反应温度为60℃,适宜的缚酸剂NaHCO3用量是使体系中NaHCO3与氯乙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与接枝微粒PEI-SiO2相比,螯合微粒IAA-PEI-SiO2对Cu2+及Eu3+的吸附容量大幅度提升,显示出强螯合吸附特性。  相似文献   
65.
采用可生物降解的聚己内酯改性聚乙烯亚胺,得到两亲性的接枝共聚物(PEI-g-PCL).该共聚物通过溶剂挥发法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其内部负载有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SPIO)及质粒DNA(pDNA).研究表明,PEI-g-PCL聚合物自组装形成的颗粒为胶束状,无论是否负载SPIO纳米粒子都可以有效地负载pDNA,并对293细胞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此类载体有望在基因转染的过程中利用磁共振手段进行实时、无创观测.  相似文献   
66.
纳米银催化氧化偶联硫醇制二硫化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元醇为溶剂和还原剂制备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的纳米银,并将其用于催化正十二烷基硫醇氧化偶联反应.质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二硫化物.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和水的用量等对正十二烷基硫醇氧化偶联反应的影响,从而得出优化的反应条件:0.157mmolPVP保护的纳米银,20μl水,100℃下反应3h.此外,进一步将PVP保护的纳米银用于正丁硫醇和正辛硫醇的氧化偶联反应,也得到了相应的二硫化物.  相似文献   
67.
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采用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催化剂的研究开发进展,并根据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将催化体系归纳为复合催化剂和单组分催化剂.复合催化剂包括茂金属/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不同茂金属复合催化剂、铬系/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茂金属/后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茂金属复合催化剂、非茂单活性中心/Ziegler-Natta复合催化剂和不同后过渡金属复合催化剂.复合催化剂中多活性组分具有不同的链增长、链转移、链终止速率常数,从而在聚合反应中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导致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加宽,因而复合催化剂可用于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单组分催化剂包括单核茂金属催化剂、多核茂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它单组分催化剂.单组分催化剂可用于一段反应法制备宽/双峰聚乙烯,其催化机理是中心金属原子与主配体、辅配体、助催化剂、其它添加剂及载体形成了多种活性中心.  相似文献   
68.
交联聚乙烯的结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高密度聚乙烯(HDPE)/光引发剂(BDK)/交联剂 (TAIC) 共混物,再用高压汞灯辐照制备一系列不同交联程度的样品。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XRD)与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研究了紫外光交联对HDPE的晶体结构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交联不改变HDPE晶型;随着光交联时间的增加,结晶峰的强度下降;晶粒尺寸变小。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HDPE与交联HDPE (XLPE)的结晶峰变宽,结晶温度(Tp)向低温方向移动,结晶速率变快,结晶度(Xc)下降。相比较而言,XLPE的Tp较低,F(T)较大,Xc较小,结晶活化能(?E)较高,表明紫外光交联抑制了HDPE的结晶。  相似文献   
69.
新型吡啶双亚胺铁催化乙烯聚合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国  刘三荣  刘靖宇 《应用化学》2009,26(9):1100-1103
合成与表征了一种新型吡啶双亚胺铁烯烃聚合催化剂2,6-二[1-(4-羟基-2,6-二甲基苯胺)乙基]吡啶氯化铁(1a)。结果表明,在亚胺环的对位引入羟基,可同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聚合物的分子量。在改性甲基铝氧烷(MMAO)的活化下,该催化剂引发乙烯聚合的活性(以单位时间(h)mol Fe引发乙烯聚合的PE质量(g)来表征)可达到6.78×106 g/(mol•h),明显高于已知催化剂2,6-二[1-(2,6-二甲基苯胺)乙基]吡啶氯化铁(1b),且能得到更高分子量的聚乙烯。  相似文献   
70.
将钠基膨润土(Na-MMT)掺入磷钼酸/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MA/PVP)体系中,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FTIR)、热重-差热(TG-DT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复合薄膜的结构、热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keggin结构磷钼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基本结构在复合膜中仍然存在,复合膜中高分子与质子结合,以阳离子的形式与杂多阴离子成盐.Na-MMT的掺杂未对复合膜中PVP和PMA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但其掺杂提高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在紫外光照下,复合膜由无色变为蓝色,杂多酸被还原产生杂多蓝.Na-MMT的掺杂降低了复合膜的光致变色响应性,这是由于多酸分子与钠基膨润土之间发生阳离子交换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