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814篇
化学   1346篇
晶体学   115篇
力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13篇
物理学   3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聚己内酰胺(PA6)和1-溴正十六烷为原料,利用N-烷基化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烷基取代度的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PA6C16)。采用DSC和FTIR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烷基取代度的PA6C16的热转变行为。DSC结果表明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的十六烷基侧链可以结晶,且低取代度的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PA6C16-L)侧链结晶的熔点高于高取代度的N-十六烷基聚己内酰胺(PA6C16-H)。红外光谱结果表明,PA6C16-L侧链的亚甲基呈正交晶堆积,而PA6C16-H的侧链亚甲基则呈六方晶堆积。变温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伴随着侧链结晶的熔融,PA6C16-H的主链构象发生明显改变,而PA6C16-L主链的构象则未显示出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92.
FTIR原位研究PCL薄膜的结晶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带热台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FTIR) ,原位跟踪了聚ε 己内酯 (PCL)在硅基片及KBr单晶基片上的结晶和熔融过程。发现在结晶过程中 ,由于结晶后分子间的自由体积缩小 ,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而导致了CO峰位的漂移及C—O—C ,C—H结晶峰的出现。并通过结晶峰与非晶峰对比计算出了相对结晶度。对不同浓度的PCL/THF溶液成膜的FTIR测试表明 ,薄膜厚度越小 ,结晶度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基板及几何维数的限制导致。另外发现 ,相同条件下 ,PCL在KBr基板上成膜后的结晶度要大于在硅片上成膜的结晶度。  相似文献   
993.
以AlCl3/DCE/DMF为溶剂体系,采用低温溶液缩聚合成全对位聚醚砜醚酮酮(p-PESEKK)树脂,研究了端基、分子量及溶剂体系对树脂的溶剂诱导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Cl3/DCE/DMF的良溶剂中制得的p-PESEKK为低结晶度聚合物,由于分子链中四面体结构砜基的影响,树脂熔融后很难再结晶;随脂肪链端基碳原子数的增加,溶剂诱导结晶速度逐渐下降,结晶度降低,与主链结构相同的端基更有利于结晶的形成;高分子量的p-PESEKK端基的比例相对较小,有利于溶剂诱导结晶.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循环伏安和计时安培法研究了羟基乙叉膦酸(HEDPA)镀铜液中铜在玻碳电极上电结晶的初期行为.结果表明: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A)镀铜体系中,铜的电沉积过程经历了晶核形成过程;当溶液中不含CO32-时,其电结晶按连续三维成核方式进行,而随着CO32-的逐渐加入,使得铜电结晶按瞬时三维成核方式过渡;成核数密度都随着电位的提高而增加.这可能是CO32-以第二配体形式进入HEDPA和CU2+构成的络合结构,从而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吸附在电极表面所致.  相似文献   
995.
在弱酸性因瓦合金(含镍质量分数为32~36 % 的镍铁合金)镀液中, 以线性扫描伏安法、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阶跃法对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沉积过程及其成核机理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在该体系下, 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结晶属于扩散控制下的不可逆电极过程. 运用Scharifker-Hills理论模型(SH)拟合实验数据表明, 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共沉积更加符合三维瞬时成核的成核规律. 运用Heerman-Tarallo理论模型(HT)分析得到因瓦合金在玻碳电极表面的成核生长的动力学参数, 当阶跃电位从-1.11 V变化至-1.17 V (vs SCE), 成核密度数(N0)由0.72×105 cm-2提高至1.91×105 cm-2, 成核速率常数(A)从 40.35 s-1增至 194.38 s-1, 扩散系数(D)为(7.67±0.15)×10-5 cm2•s-1, 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996.
洪传敏  王海水 《化学学报》2014,72(6):739-742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研究了D-半胱氨酸自组装膜对D-或L-天冬氨酸结晶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手性的天冬氨酸在D-半胱氨酸自组装膜提供的手性模板环境下表现出某些令人感兴趣的结晶特点.在自组装膜的诱导作用下,D-或L-天冬氨酸都沿着[100]方向择优生长.然而,显微镜图象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果都表明,D-或L-天冬氨酸在D-半胱氨酸自组装膜上的结晶数量却有明显不同,L-天冬氨酸的结晶数量远远大于D-天冬氨酸的结晶数量.D-和L-天冬氨酸分子存在镜面对称关系,与D-半胱酸自组装膜接近过程中,空间位阻的差别造成了L-或D-天冬氨酸结晶数量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N,N-二环己基-2,6-萘二酰胺(DC26NDCA)诱导等规聚丙烯(iPP)的结晶行为和微观形态。用WAXD分析DC26NDCA诱导iPP晶型的变化,用DSC研究DC26NDCA对iPP的结晶和熔融行为的影响,并用偏光显微镜(POM)原位观察DC26NDCA诱导iPP的结晶生长过程。结果表明:DC26NDCA能有效地诱导iPP产生卢晶型,卢晶含量可达90%以上,使iPP非等温结晶过程的结晶温度(Tc)从110.2℃提高到126.6℃,而熔融温度由161.2℃下降至151.6℃;POM原位观察结果表明,β型成核剂DC26NDCA诱导iPP成核结晶的生长过程和方式符合附生结晶的规律。  相似文献   
998.
自从Wundedich等报道聚乙烯(PE)在高压结晶时可以生成伸直链晶体以来,相继很多有关聚合物体系的高压结晶行为方面的研究已见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在高压下经历相转变时可产生非常丰富的微观结构,而球晶及伸直链晶体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结晶形态.但是,所观察到的这两种聚合物晶体都是分别存在,且独立生长的.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关于高压下球晶可以在伸直链晶体内部存在的报道.  相似文献   
999.
CoO/CaTiO3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分解水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碱金属化合物为矿化剂,以Ca(NO3)2和钛酸丁酯的水解产物TiO(OH)2为原料进行固态反应,制得CaTiO3粉末,再由浸渍法负载上CoO,制备出新型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剂CoO/CaTiO3. SEM, XRD和UV-Vis漫反射光谱表征结果显示,加入NaOH矿化剂可使固态反应完全,提高CaTiO3的结晶完整性. 适宜的NaOH用量为1.5%. 在400 W高压汞灯照射下,该催化剂在0.008 mol/L的Na2CO3溶液中分解水的产氢速率可达到468 μmol/(g·h).  相似文献   
1000.
XRD与NMR的热处理竹材结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质纤维素的结晶度研究方法较多,但目前观点不一。采用三种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稀酸,碱及甘油高温处理)并基于X射线衍射(XRD)和固体核磁共振技术(CP/MAS 13 NMR),综合研究竹材结晶度变化规律,通过X射线衍射参数及高斯函数曲线分析结晶纤维素C-4区域的信号面积分析,获得不同的化学热处理介入下竹材化学成分及结晶度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经过化学热处理后,竹材的结晶度指数总体增加,碱处理002峰尖锐程度增大,并向大角度方向偏移明显,002晶面宽度变大,结晶区层间距尺度变小。CP/MAS 13 NMR与XRD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计算值偏小。未处理竹材在84.6ppm信号处分裂成两个峰顶,88.7和83.1ppm,,表明C-4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了从纤维素Ⅰ~Ⅱ的化学转换,从化学结构变化的角度证明了碱处理可以有效破坏竹子纤维之间的内结合阻力,并产生高度活性纤维素,对于实现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高效生物转化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