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67篇 |
免费 | 1578篇 |
国内免费 | 972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413篇 |
晶体学 | 288篇 |
力学 | 493篇 |
综合类 | 163篇 |
数学 | 97篇 |
物理学 | 42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27篇 |
2021年 | 177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83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81篇 |
2016年 | 223篇 |
2015年 | 224篇 |
2014年 | 429篇 |
2013年 | 327篇 |
2012年 | 299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354篇 |
2009年 | 363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282篇 |
2006年 | 244篇 |
2005年 | 294篇 |
2004年 | 252篇 |
2003年 | 253篇 |
2002年 | 185篇 |
2001年 | 171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131篇 |
1998年 | 99篇 |
1997年 | 85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60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提出并制作出一种基于锥体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锥体光纤结构的全光纤Mach-Zehnder(M-Z)干涉仪传感器,并对其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光纤锥体和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结构,仅改变两个光纤锥体之间的距离,对应不同的M-Z干涉谐振峰呈现出不同的温度传感特性:随着两个光纤锥体之间的距离增加,位于短波长处的谐振峰,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减小,而位于长波长处的谐振峰,传感器的温度灵敏度增加.当传感器长度为16.5 cm时,在1 680 nm附近的温度灵敏度达到0.102 06 nm/℃.实验结果对于锥体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组合型温度传感器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2.
采用线性组合算符与变分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无限深量子阱中强耦合束缚极化子的温度效应.给出了无限深量子阱中束缚极化子的基态能量和振动频率随温度和阱宽的变化关系.对RbCl晶体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量子阱中强耦合束缚极化子的振动频率增大,基态能量的绝对值增大;并且基态能量的绝对值随阱宽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3.
研究了高位振动态RbH(Х1Σ+,v″=15-21)与CO2碰撞转移过程。脉冲激光激发RbH至高位态,利用激光感应荧光 光谱(LIF)得到RbH(Х1Σ+,v″)与CO2的猝灭速率系数,。利用激光泛频光谱技术,测量了CO2(0000,J)高转动态分布。得到了转动温度,从而获得了平均转动能和转动能的变化<ΔErot>,发现。对于v"=16,证实了振动—振动能量转移的4-1近共振过程。在一次碰撞条件下,通过速率方程分析,得到RH(v")-CO2振转速率系数。对于v"=15,J=32-48,速率系数在1.25-0.33×10-13cm3s-1.之间,对于v"=21,速率系数在2.47-1. 53×10-13cm3s-1之间,其能量相关性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4.
利用平面波赝势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uCu3的结构性质,得到了晶格常数a、体弹模量 、体弹模量对压强的一阶导数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吻合。通过准谐德拜模型成功地获得了高温高压下AuCu3的状态方程、热膨胀系数、热容及德拜温度。 相似文献
25.
众所周知, 双极型晶体管的设计主要是基区的设计. 一般而言, 基区的杂质分布是非均匀的. 本文首先研究了非均匀的杂质高斯分布对器件温度分布、增益和截止频率的温度特性的影响, 发现增益和截止频率具有正温度系数, 体内温度较高. 随后研究了基区Ge组分分布对这些器件参数的影响. 均匀Ge组分分布和梯形Ge组分分布的SiGe 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增益和截止频率具有负温度系数, 具有较好的体内温度分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具有梯形Ge组分分布的SiGe 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 由于Ge组分缓变引入了少子加速电场, 不但使它的增益和截止频率具有较高的值, 而且保持了较弱的温度敏感性, 在增益、特征频率大小及其温度敏感性、体内温度分布达到了很好的折中. 相似文献
26.
在氩气/空气的混合气体近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首次观察到点状与线状放电共存的放电现象, 测量比较了点状与线状放电的谱线频移和振动温度。谱线频移的测量利用的是氩原子ArⅠ(2P2→1S5)的发射谱线,振动温度的测量利用的是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 的发射谱线。结果表明:点放电中的ArⅠ(2P2→1S5)谱线的频移大于线放电谱线的频移,表明前者电子密度较高;而点放电振动温度低于线放电的振动温度。 相似文献
27.
28.
29.
30.
用光学湍流参数自动测量系统对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光学湍流内外尺度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观测。分析了湍流尺度的日变化规律,给出了其频数分布。结果表明:两地内尺度的均值为十几mm,外尺度的均值约为2 m;内陆地区内尺度日变化趋势较为复杂,而外尺度的日变化趋势与湍流强度十分相似;沿海地区内外尺度与湍流强度均无明显关系。大气湍流尺度的大小和分布状态是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因此,在估算实际大气湍流对光学系统的影响时,需要实测湍流尺度以便得到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