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化学   100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457篇
综合类   33篇
数学   176篇
物理学   98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 毫秒
61.
跟踪碰撞的图形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碰撞的图形描述法,澄清了碰撞分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2.
导出了四端星-网(全网)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式,并应用它求出几例特殊复杂电阻网络(非串非并电路)的等效电阻.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从电磁场理论出发,研究了单层光栅的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共振,利用严格耦合波方法计算了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表面的光谱特性,利用金属/介质/金属膜层结构的色散关系和等效LC回路模型两种理论对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表面的共振现象进行研究,讨论了几何参数对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共振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层光栅的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共振由金属/介质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极化之间的耦合产生。  相似文献   
64.
对薄层柱壳爆炸膨胀断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提出了一个用于描述动态破坏发展过程的损伤度函数。从这个损伤度函数出发,把材料特征性方程取为强化粘塑性本构方程形式,导出了薄层柱壳爆炸膨胀运动在两种近似下(恒定膨胀速度近似合恒定应变速率近似)断裂判据的解析表达式。结果分析表明,在上述条件下,存在着一个动态断裂“塑性峰”,在这个峰值条件的应变率下,柱壳出现贯穿断裂时刻的应变最大。以软钢为算例,本断裂判据可以比较好地解释Иванов和陈大年等给出的实验结果。这时,动态断裂“塑性峰”对应的应变率为4×104 s-1,相应的应变约为60%~80%。  相似文献   
65.
离散式任意充磁角度Halbach永磁电机解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京辉  张晓锋  乔鸣忠  夏益辉  李耕  陈俊全 《物理学报》2013,62(15):150501-150501
Halbach电机因其自身优势在新型船舶推进、海洋洋流发电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在假设铁磁材料线性和定子内表面光滑的条件下, 通过将任意充磁角度Halbach阵列等效为两组90° Halbach(或180° Halbach)阵列的矢量合成, 提出了一种分析离散式任意充磁角度Halbach永磁电机气隙磁场的解析方法; 通过对电机中磁标量势的傅里叶级数进行计算, 推导出了最简单的90° Halbach永磁电机在极坐标系下的气隙磁密表达式, 并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任意充磁角度Halbach电机永磁体磁化强度在一个极下的表达式, 进而得出任意充磁角度Halbach电机气隙磁密的分布, 并分析了气隙磁密与电机极对数、永磁体厚度和充磁角度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有限元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关键词: 离散式Halbach电机 任意充磁角度 矢量等效 解析模型  相似文献   
66.
Point Sources and Gaussian beams are used frequently as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s for developing ultrasonic beam models. Both these models have different weaknesses that limit their effectiveness. Here, we will show that one can develop a Gaussian Beam Equivalent Point Source (GBEPS) model that removes those weaknesses and combines the accuracy and versatility of the point source models with much of the speed and well-behaved nature of Gaussian beam models. We will demonstrate the efficiency and versatility of this new GBEPS model in simulating the beams generated from ultrasonic phased arrays, using as few as one Gaussian beam per element of the array. A single element GBEPS model will be shown to be as accurate as a point source model even when substantial beam focusing or steering is present in the array or where the array beam is transmitted through an interface. At the same time the GBEPS model will be shown to be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faster than the point source model.  相似文献   
67.
本文结合次梯度选取技术及割平面法和强次可行方向法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求解目标函数非光滑约束优化问题的强次可行方向算法.通过设计一个新的寻找搜索方向子问题和构造新型线搜索,算法不仅能接受不可行的初始点,而且能保持迭代点的强次可行性,同时避免在可行域外目标函数值的不适度增加.算法具备全局收敛性,且初步的数值试验表明算法是稳定有效的.  相似文献   
68.
The equivalent air gap method is a simple way to trace the ray propagation in an isotropic medium, but it cannot be applied to an anisotropic medium. We present the exact general expressions of the equivalent air gap thicknesses and the displacements for the plane-parallel uniaxial crystal plates. They are also suitable for the isotropie medium. This method is useful when one determines whether certain size plane-parallel plates can be fitted into the available air of an optical system, and also in the prism system design.  相似文献   
69.
高聚物PMMA的受力变形行为与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聚物PMMA实验测定了不同(T,ε)的单轴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应力促进热激活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理论和塑性变形的发展规律。提出由SLS或MS与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给出了微分和积分形式的本构方程组,用于拟合求解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获得良好吻合的结果。详细讨论了PMMA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行为,包括起始加载的粘弹性变形,ε_v和ε_p的互相挤占,屈服点,以及屈服后应变软化和硬化的抗衡过程。对应变软化-硬化效应提出一种新的起因于粘弹变形内禀滞后效应的理论解释,并定名为粘弹软化-强化效应。对所包含的粘弹变形成分,从E_v的移位因子和归一化应力-应变主曲线两方面,讨论了可能存在的率温等效关系。  相似文献   
70.
轨道方程和能量判据的简单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江 《大学物理》1993,12(9):34-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