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656篇
化学   1412篇
晶体学   9篇
力学   31篇
综合类   107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17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利用直径75mm的大尺寸SHPB实验装置开展盐岩的动态压缩性能实验研究,得到了其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分析表明,在冲击压缩载荷作用下,盐岩材料有明显的损伤软化现象和应变率效应。针对实验曲线,通过引入描述材料强度随应变率强化的应变率增强因子和随不可逆变形发展而弱化的损伤因子,提出了含损伤率的相关动态本构模型,拟合得到的本构方程形式比较简单,能够较好地反映盐岩动态实验加载过程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2.
合成了2种四氢叶酸辅酶模型化合物咪唑啉盐7和8. 它们与双官能团亲核体作用, 分别完全转移了3个和5个碳单元; 化合物7与单官能团亲核体作用, 部分转移了3个碳单元; 以部分转移产物化合物17作为四氢叶酸甲醛态模型, 与胺类反应实现了带硝基的4个碳单元的完全转移; 并研究了模型化合物7的还原反应. 这些反应模拟并扩展了四氢叶酸辅酶在生物体内转移一碳单元的功能, 产生了几种新的合成方法和试剂, 可以应用于有机合成中.  相似文献   
943.
制备了2种具有抗菌活性的丙烯酸酯类单体6-溴己酸-2-(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酯吡啶盐(MEBH-Py)和11-溴十一酸-2-(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酯吡啶盐(MEBU-Py), 分别将其添加到牙科修复树脂Single Bond Ⅱ纳米黏结剂中共聚, 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改性黏结剂. MEBH-Py和MEBU-Py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以大肠杆菌JM05(E. coli JM05)为受试菌, MEBH-Py和MEBU-Py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和1 mg/mL, 改性黏结剂固化后表面抗菌效率可达98%; 抗菌单体溶出少, 并向表面富集.  相似文献   
944.
陈静  刘召金  戴振宇  安保超  许群  张祥民 《色谱》2013,31(9):894-897
建立了一个简单、快速、有效的适用于质谱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在线固相萃取(SPE)高通量除盐方法。方法分为单柱和双柱模式,借助于包含双梯度泵(上样泵/分析泵)、自动进样器和配有十通切换阀的柱温箱的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完成样品的自动化在线除盐。单柱模式通过上样泵实现在SPE柱上进样和除盐,被分析物则保留在SPE柱上;除盐完成后,通过阀切换利用分析泵洗脱富集在SPE柱上的被分析物。双柱模式则在单柱模式基础上增加了1根SPE柱,在色谱管理软件控制下2根SPE柱轮流工作,高效率完成样品的在线除盐。该方法在结合质谱分析蛋白质、多肽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5.
基于Weibull分布的盐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流变程控仪对湖北江汉油田盐岩试样进行了三轴蠕变实验。基于Weibull随机分布获得岩石损伤变量随加载时间的变化形式,构建了变黏性系数Abel粘壶本构关系。基于分数阶微分理论,采用将变黏性系数Abel粘壶替代西原正夫模型中Newton粘壶的方法,建立了盐岩蠕变损伤本构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了该本构模型中的参数。通过拟合曲线对比发现,本文提出的盐岩分数阶蠕变本构模型在描述盐岩的蠕变全过程,尤其是加速蠕变过程中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并且验证了西元正夫模型为本文所提出的本构模型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946.
应用荧光探针和zeta电位方法研究了电解质NaBr、NaCl、KCl和有机溶剂乙醇对DNA与Gemini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影响. DNA诱导的表面活性剂类胶束在较低浓度即可生成, 这一浓度称为临界聚集浓度(CAC). Gemini表面活性剂比具有相同烷烃链长的单体表面活性剂更易聚集, 对应的CAC较低. 实验结果表明, 盐(NaBr)浓度对DNA/表面活性剂体系的CAC影响不大, 阴、阳离子的种类则对该体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阴离子(Br-、Cl-)对体系的CAC有显著的影响, 但阳离子(Na+、K+)的差异对CAC影响不大. 极性溶剂乙醇对DNA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的影响比较复杂. 乙醇浓度较低时有利于表面活性剂的聚集, 使得CAC减小; 而浓度较高时, 则不利于表面活性剂聚集,从而使CAC变大. 乙醇可显著改变DNA/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zeta电位.  相似文献   
947.
本文用氯化钴、间苯二甲酸钠、1-乙基咪唑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位聚合物[Co(ip)(Eim)2]n(其中ip-2为间苯二甲酸二价阴离子,Eim为1-乙基咪唑),用X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结构中含有沿着b轴延伸的"zigzag"链,每个Cu原子分别与2个N原子、2个O原子进行配位,形成了一个扭曲的四面体结构.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的分解经历了3个阶段.电化学研究显示配合物中的Co2+/Co3+氧化还原是一个准可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48.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一个新的Tutton盐Na2[Co(H2O)6](SO4)2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6185(2)nm,b=1.2334(3)um,c=0.9137(1)nm,β=105.775(1)°,V=0.67078(2)nm3,Z=2.固体粉末紫外可见透射光谱是不连续的,具有较高的透过率和较窄的带宽(300~450 nm).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发现Na2[Co(H2O)6](SO4)2掺杂氢氧化镍电极片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均有较大提高,电极反应活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49.
比较丙酮/TCA沉淀法和直接裂解法,优化提取与分离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AF)肝脏全蛋白.采用丙酮/TCA沉淀法,可获得约600个蛋白质斑点.用0.5 mg/L CdCl2溶液浸泡后的去梗小白菜喂养AF,并作为镉盐诱导AF肝脏表达应激蛋白质的实验材料.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由镉盐诱导AF肝脏表达的14个差异蛋白质斑点,并用肽质量指纹图谱技术(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 PMF)和数据库比对法初步鉴定出7种差异蛋白质,其中部分为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子转运体(ABC transporter)、钼酸盐转运子亚基(molybdate transporter subunit)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hosphoglycerate mutase).差异蛋白质均参与镉盐代谢,并适合作为监测土壤或食物中镉污染程度及危害性的指示蛋白质.  相似文献   
950.
A POMs-based 3D zeolike ionic crystal 1, {[Co(dpdo)2(CH3CN)(H2O)2]2(SiMo12O40)- (HEO)2}n (dpdo = 4,4'-bipyridine-N,N'-dioxide), was constructed via self-assembly by embedding Keggintype [SiMo12O40]^4- polyanions within the intercrystalline voids as pillars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is of triclinic, space group P1 with a = 11.430(3), b = 12.242(3), c = 14.279(3)A, α = 106.196(4),β = 94.316(4), γ = 98.294(3)°, V = 1884.5(7)A^3 Z = 1, C44H50N10O54CoEMo12Si, Mr = 2880.17, Dc = 2.538 g/cm^3, p = 2.484 mm^-1,F(000) = 1388, the final R = 0.0383 and wR = 0.1096 for 7753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Flack factor is 0.22(3). Compound 1 is a pillar-layered framework with the [SiMo12O40]^4- anions linearly located on the square voids between the 2D bilayers which are formed by the dpdo ligands and cobalt(II) 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