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5篇 |
免费 | 185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8篇 |
晶体学 | 44篇 |
力学 | 193篇 |
综合类 | 18篇 |
数学 | 29篇 |
物理学 | 5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9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加热妒内,由于高温及重力作用,板坯两端的悬臂将产生下桡变形。悬臂越长,下桡将越大,导致悬臂下桡部分与出口端墙相碰,影响出料而造成事故。本文对加热炉内板坯的下桡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首先,建立了板坯的二维非稳态导热模型并用有限差分法计算了炉内板坯随时间的温度变化;然后建立了板坯悬臂粘塑性变形模型,用有限元法计算了高温条件下由重力引起的悬臂的下桡变形。由此理论模型计算出的板坯抽出温度与悬臂端下桡量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该理论模型及模型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可用于对装钢生产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提出了一种计算温度场的面热源自适应调整算法,该方法通过在研究对象的封闭边界上引入虚拟面热源来求解稳态热传导方程的边值问题。建立了导热联结的具有粗糙表面介质的接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随机分布的表面散热边界条件,并用面热源自适应调整算法计算了激光介质的温度场。结果表明,由于实际激光介质散热表面不能完全紧密接触,其温度场呈现一定程度的随机起伏,越靠近边界,随机起伏越明显,介质中心区域随机起伏则不明显;有效热接触面积越小,这种随机起伏越强烈。计算表明热接触面积占50%时,比接触面积占75%时温度场的随机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96.
97.
卷积反投影法重建温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散斑干涉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测量技术,它由光干涉原理测量物理场的密度、温度分布等,这种测量技术是由物理场在不同截面、不同方向上的投影值反求场分布,这非常类似于CT技术。简述二维重建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卷积反投影重建算法。依此原理,模拟了双高斯分布函数的投影,并由平行束卷积法重建出模拟的温度场。为了指导电子散斑干涉实验,模拟了三种可能实验误差,并分别给出了重建结果。由于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投影)的方向个数小,提出了双线性滤波算法,使在测量值稀疏的条件下得到较好重建结果。 相似文献
98.
用模拟法测绘流场和温度场陈新雷,乔卫平(上海交通大学200030)在近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工程设计上,需要测定温度场、流体场的空间分布.但实际情况下,进行这种测量较难进行.如果应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则需要对微分方程进行差分处理,不但计算量大,且精度也欠高... 相似文献
99.
利用CFD软件数值研究了颗粒三维有序堆积多孔介质的对流换热问题. 采用颗粒直径分别为14 mm,9.4 mm和7 mm的球形颗粒有序排列构成多孔介质骨架,在多孔骨架的上方有一恒热流密度的铜板. 采用流固耦合的方法研究了槽通道内温度分布和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分布以及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热渗透的厚度和温度边界层的厚度在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大,并且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当骨架的导热系数比较高时,对流换热随颗粒直径的减小而略有增大;对流换热系数随聚丙烯酰胺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黏性耗散减弱了对流换热.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温度场
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00.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 with Pineapple-Like Morphology Grown by the DC Arcjet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下载免费PDF全文
A nano-crystlline diamond film is grown by the dc arcje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The film i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HR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Ftaman spectra, respectively. The nanocrystalline grains are averagely with 80hm in the size measured by XRD, and further proven by Raman and HRTEM. The observed novel morphology of the growth surface, pineapple-like morphology, is constructed by cubo-octahedral growth zones with a smooth faceted top surface and coarse side surfaces. The as-grown film possesses (100) dominant surface containing a little amorphous sp2 component, which is far different from the nano-crystalline film with the usual cauliflower-like morpholog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