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1篇
化学   157篇
晶体学   2篇
力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物理学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不凝血性 (Nonthrombogenicity)又称抗凝血性 (Antithrombogenicity) ,是指材料不会触发血液凝固的能力 .如何提高不凝血性一直是高分子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内容 [1~ 3 ] .但目前抗凝血性最好的三类抗凝血材料 ,即聚乙二醇衍生物 (PEO)、聚磷酰胆碱及肝素化材料等 [4~ 10 ] 仍不能满足心血管医用装置的需要 .材料界面血小板的粘附和活化是导致凝血的重要因素 .活化的血小板不仅可激活多种凝血因子 ,也是材料表面血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对材料界面血小板粘附行为的研究可初步评价材料的血液相容性 [11,12 ] .根据“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62.
采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TG)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种生物酶修饰的明胶与纳米银复合生物材料.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纳米银在复合材料中分散比较均匀,没有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凝胶形成实验和流变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TG酶能够催化明胶/纳米银复合体系进行反应并形成凝胶.与纯明胶材料相比,mTG酶修饰的明胶/纳米银复合生物材料的拉伸强度以及在水体系中的稳定性提高;并且该材料显示出了更好的细菌抑制作用,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提高了60.15%.因此,该材料在作为降低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的皮肤敷料和人工皮肤等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研究者们开发出一种新的连续流技术,它能够很容易地合成大量具有神奇形状的聚合物粒子。这种聚合物粒子可用于构造光子晶体和生物材料的组件。帕特里克·道尔(PatrickDoyle)和他的同事们将能够在紫外光下聚合的材料塑造成几微米大小的糖果形状。当紫外光脉冲透过决定聚合物粒子横截面的遮片照射到材料上时,材料泵入微流设备的管道。产生的扁平聚合物粒子随流体流出,生产速度可达每小时40万个。  相似文献   
64.
化学与生物科学的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夔 《化学通报》1994,(9):10-12
化学与生物科学的融合王夔(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化学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潜力巨大,是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过程的机理所必需,也是把生命科学引进实际领域的基础和桥梁。举两方面以明之。1.寻找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新...  相似文献   
65.
生物材料的低温保存最为重要的是降温冷却过程。介绍"冻结线跟踪法"的降温冷却及控制方法,即生物材料在降温冷却的同时,逐步提高低温保护剂溶液的浓度,这可避免细胞内外冰晶的产生,从而减少对细胞的冷冻损伤,克服大体积生物材料低温保存的困难。最后,对生物材料低温保存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6.
《化学分析计量》2011,(1):61-61
丹麦和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生物材料》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合成出一种高密度脂蛋白,借助嵌入其中的荧光物质成像,可用于检测动脉硬化等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相关的疾病。  相似文献   
67.
生物材料,尤其是血液接触材料,满足抗凝血性能是临床应用的首要前提。采用表面改性策略来提高材料表面的抗凝血性能,简单易行。表面改性主要包括表面设计和方法设计两个方面。本文对抗凝血性高分子生物材料的表面设计各类方法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材料表面的微相分离结构、材料的负电荷表面设计、材料的亲(疏)水性表面设计、材料的生物活性化表面设计和材料的内皮细胞化表面设计等等,并重点阐述了两性离子的抗凝血表面设计。  相似文献   
68.
王卉  林昌健  胡仁  张克勤  段红平  董镶 《电化学》2013,19(6):501-506
生物材料的多孔结构对于植入后细胞的响应及其与机体组织的有效整合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在钛基表面成功制备多孔钙磷盐及钙磷盐/蛋白质复合膜层. 本文选择合适的电解液浓度、温度、电流密度、时间和蛋白质添加剂等,可有效地控制钙磷盐晶体的形状、尺寸和柔韧性,并初步探讨了氢气气泡模板的作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氢气气泡是一种有效的模板,可控制钙磷盐晶体的生长速度,成功构筑纳-微米二级结构钙磷盐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69.
生物材料红外波段消光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制备的三种消光材料真菌An0429孢子,真菌Bb0919孢子以及真菌Cx0507孢子的红外波段消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静态测试采用压片法得到三种生物材料的镜面反射光谱,然后根据Krames-Kronig(K-K)关系对三种生物材料红外波段的复折射率进行了计算。由Mie理论计算得到三种生物材料红外波段的静态质量消光系数,并与几种无机非金属材料进行了对比。搭建烟幕箱实验平台,对三种生物材料3~5 μm波段动态质量消光系数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三种消光材料的动态质量消光系数分别为1.257,1.065以及1.009 m2·g-1。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生物材料的红外波段消光性能优于常见的无机材料,其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生产过程无毒,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使得生物消光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0.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衰减全反射(FTIR-ATR)光谱法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羟磷灰石(HA)[Ca10(OH)2(PO4)6]表面不同时间的相互吸附作用进行了表征。在BSA溶液作用下,羟磷灰石表面的Ca2+、PO43-和OH-离子初始的溶解和再沉淀使得BSA与HA相互作用层层叠加,在HA表面形成从表层到次表层分子都包含有吸附的BSA的覆盖层,从而加深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经红外差谱法处理过的相关ATR数据表明, BSA与H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快速的,并随时间变化进一步加强;来自HA上PO43-的P=O基团对蛋白质肽键的酰胺II带(―CNH)、多肽链的甲基(―PO3)和亚甲基(―CH2)上氢的吸附作用要比P―O快速而且强烈。Ca2+在该吸附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快速与蛋白质肽键的羰基氧发生作用,并诱导该蛋白质二级结构由β-折叠向α-螺旋和β-转角构象转变;伴随着这一构象变化,蛋白质多肽链上大多数肽键的―C=O和H―N―活性基团从链间氢键交联中释放出来,带动众多的氢分别参与同HA表面的Ca2+、PO43-和OH-离子的相互吸附作用,并牢牢地结合于HA表面;这对硬组织的再生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HA的生物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