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256篇
化学   527篇
晶体学   42篇
力学   82篇
综合类   13篇
数学   7篇
物理学   26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GMA熔融接枝EPDM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对三元乙丙胶(EPDM)进行了熔融接枝,在烃链上引入极性基团,以改善EPDM与极性聚合物的相容性。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研究了GMA的聚合温度,用富里叶红外(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产物的接枝率和凝胶量可以通过反应条件(温度、时间、反应物组成及加料方式)来控制。  相似文献   
32.
电沉积条件对锌镀层织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许书楷  杨防祖 《电化学》1995,1(4):408-414
采用XRD方法研究添加剂,络合剂,以及电流密度对锌酸盐镀锌层的织构和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AA-1的存在有利于(101)晶面取向;而DIE则使镀层转变为110择优;两种添加剂同时存在下,可在一定的电流密度范围内获得高择优取向的锌镀层,而当又有络合剂TEA和EDTA同时存在时,则可在更宽广的电流密度范围内制得日 粒细密、表面光亮、择优系数TC(110)在985以上的高择优取向锌沉积层。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陨石学和太阳系演化学的基本结论为依据,论证了地球原始物料是由与各化学群球粒陨石类似的多种星云凝聚物组成。通过球粒陨石的高压熔融实验,说明了球粒陨石在高温高压下经历了两次大的分异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的初期演化做出了讨论:原始地球由Fe-Ni内核和球粒陨石质的原始幔构成,原始幔的第一次分异形成了Fe-Ni-S(P,C)外核,第二次分异形成了不同成分的两种原始壳——富Si,Al质原始壳和富Ca,Al质原始壳。  相似文献   
34.
结晶/结晶共混体系聚苯硫酸/聚醚醚酮中聚醚醚酮组分的结晶熔融行为──熔融温度的影响麦堪成,许家瑞,梅震,曾汉民(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广州,510275)关键词聚醚醚酮,聚苯硫醚,结晶/结晶共混物,结晶熔融行为近年来,高性能聚合物共混物如聚砜(PS...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气氛、混合比及残炭含量对生物质与煤混合灰熔融特性的影响,将松木屑灰与乌海烟煤灰按不同质量比混合,采用智能灰熔点仪测定各混合灰样在不同气氛下的灰熔融温度,X射线衍射仪从矿物质演变角度分析混合灰熔融温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由于铁尖晶石和铁橄榄石的生成,使混合灰的熔融温度在弱还原性气氛下比氧化性气氛下低,且差值的大小与混合灰中Fe含量有关;随松木屑灰含量的增加,钙铝黄长石、镁黄长石、白榴石等低温共熔物的生成量增加,使混合灰的熔融温度降低;此外,由于Fe-C共熔体(Fe_xC_y)的生成、灰锥局部还原性气氛及残炭的"骨架"作用,使混合灰的熔融温度随煤灰中残炭含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36.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等比例聚左旋乳酸(PLLA)/聚右旋乳酸(PDLA)共混试样,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核磁共振(13C-NMR)及广角X射线衍射(WAXD)等方法对共混产物进行了表征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等比例PLLA和PDLA熔融共混生成了立构复合物(stereocomplex,sc),同时部分均聚物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了立体嵌段物(stereoblock,sb),从而在DSC升温曲线上sc晶体处出现特殊的熔融双峰现象;随着熔融共混温度升高,sc晶体的生成率和结晶度逐渐下降;聚乳酸立构复合物的加工稳定性较好,二次加工后,sc晶体熔点基本不变,生成率和结晶度提高;由于sc晶体的存在,PLLA/PDLA共混物的耐热性能提高,退火热处理后耐热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开发高耐热聚乳酸及其加工应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搜集并统计了世界129种典型煤种、城市污水污泥及污泥/煤混烧灰样的灰成分及灰熔融特征温度等相关数据,研究灰中酸性成分SiO2、Al2O3、TiO2和P2O5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是决定灰熔点的主要因素,酸性金属氧化物SiO2、Al2O3和TiO2形成的耐熔矿物质石英、偏高岭石、莫来石、金红石等可提高灰熔点。非金属氧化物P2O5与污泥和污泥/煤的灰熔点FT二次拟合很好且明显降低熔点,污泥灰中P2O5含量显著高于煤灰是导致其熔点明显低于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肖亚玲  刘艳格  王志  刘晓颀  罗明明 《物理学报》2015,64(20):204207-204207
提出了三种基于少模光纤的全光纤熔融模式选择耦合器. 根据模式匹配原理采用单模光纤与少模光纤熔融连接方式, 运用耦合模理论及光束传播法模拟分析了模式选择耦合器的结构参数对模式选择及耦合特性的影响, 实现了单模光纤中基模到少模光纤中不同阶模式的转换, 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实验上以2× 2熔融光纤耦合器为例, 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熔融拉锥方式, 分别实现了从基模到LP11, LP21模式的转换. 实验结果表明所得到的LP11, LP21模式在1530–1560 nm的波长带宽范围内均有较高的模式纯净度, 且模式耦合效率高于80%, 与理论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9.
利用TiO2-SiO2(PVP)凝胶基催化剂(TSP),无溶剂条件下,以碳酸二苯酯与1,4-丁二醇为单体,采用常压预聚和真空缩聚两步熔融酯交换法合成了聚(对亚丁基)碳酸酯(PBC),考察了工艺条件,并对PBC的结构及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如下:预聚时间为2 h,预聚温度为220~230℃(N2保护),缩聚温度为220℃,缩聚压力300 Pa,催化剂用量为0.15 wt%.优化条件下,PBC的特性黏数为1.12dL/g,Mn为49000,Mw为101000,PDI为2.07,Tg为-32.32℃,端羟基含量为6.2×10-4mol/g,苯酚残留量为5.26 wt%.在此工艺条件下,通过控制副产物苯酚的蒸出速率及其量,可以实现产品聚合度的可控,且苯酚几乎能够完全回收.  相似文献   
40.
傅强 《高分子科学》2014,32(7):823-833
In this study, four hydroxyl-terminated polydimethylsiloxanes(PDMSOH) with different viscosities and hydroxyl contents were used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polycarbonate(PC) through reactive melt blending. A largely improved toughness of PC has been achieved, and the low temperature toughness of PC/PDMSOH blends could overtake that of PC homopolymer in much higher temperatures(e.g.-10 °C versus 23 °C). Moreo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re the hydroxyl content, the less the PDMSOH was needed to reach the highest toughness, suggesting that equivalent molar ratio between the carbonyl group content of PC and the hydroxyl group content of PDMSOH was required for the toughening of PC. Ultraviolet spectrophotometry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reaction between PC and PDMSOH. Contact angle was measured to assess the change of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PC and PDMSOH as change of viscosity and hydroxyl content. The formation of PC-co-PDMSOH copolymer was believed to be the key for the toughening effect. This work gives a profou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optimum kind and dosage of PDMSOH which should be used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PC and will find immediat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