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9篇 |
免费 | 39篇 |
国内免费 | 29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478篇 |
晶体学 | 21篇 |
力学 | 3篇 |
综合类 | 13篇 |
数学 | 2篇 |
物理学 | 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孙晓光,林云青,齐力,景遐斌,王佛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130022)关键词凝胶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活化能无定形聚合物电解质电导与温度的依赖关系一般可用Vogel-Tamman-Fulcherc(V... 相似文献
32.
纤维素-[Amim]Cl浓溶液的稳态流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纤维素-氯代1-烯丙基-3-甲基咪唑([Amim]Cl)浓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稳态流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显示:纤维素-[Amim]Cl浓溶液属于假塑性流体。运用Cross和Carreau两种黏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表观黏度的主曲线,通过Arrhenius方程确定了移位活化能(ΔEa)为91.86~164.97 kJ/mol。与纤维素-氯代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溶液、纤维素-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溶液、熔融聚合物(如聚丙烯、聚乙烯等)的活化能以及流变规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纤维素-[Amim]Cl浓溶液的ΔEa较高,温度对体系黏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3.
石墨、碳纤维和聚四氟乙烯(PTFE)填充的聚醚醚酮(PEEK)具有自润滑作用,是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采用热失重分析仪研究了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热降解行为,用Kissinger方法和Ozawa方法计算了复合材料的反应活化能(Ea)。与PEEK相比较,自润滑PEEK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降解反应活化能和更低的反应速率常数(K)。 相似文献
34.
采用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AIBA)作为光引发剂,光引发聚合并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MBAC)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共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行为,聚合反应均在高于DMBAC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DMBAC均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29次方以及单体浓度的0.89次方成正比,均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3.74 kJ/mo1;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0.82次方以及单体总浓度的0.83次方成正比,共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约为10.97 kJ/mo1;同时测得DMBAC与AM共聚合反应的单体竞聚率为r1=0.27(AM)、r2=2.00(DMBAC),说明AM趋向于形成共聚物,而DMBAC更趋向于形成均聚物. 相似文献
35.
5-氟胞嘧啶气相及水助质子转移异构化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密度泛函B3LYP/6-311G**方法,对6种5-氟胞嘧啶异构体孤立分子的稳定性及质子转移引起的酮式-烯醇式、氨基式-亚胺式互变异构反应机理进行了计算研究,获得了零点能、吉布斯自由能及质子转移过程的反应焓、活化能、活化吉布斯自由能和速率常数等参数.计算结果表明,气相中烯醇-氨基式FC4是最稳定的异构体.分子内质子转移设计了FC1→FC2和FC1→FC6两条通道,分别标记为P(1)和P(2),各通道速控步骤的活化能和速率常数分别为155.9 kJ·mol-1,4.70×10-15 s-1和173.1 kJ·mol-1,1.41×10-18 s-1.水助催化时,相应通道P(3) 和P(4) 速控步骤的活化能和速率常数分别为51.0 kJ·mol-1,1.41×103 s-1和88.2 kJ·mol-1,4.53×10-3 s-1.可见,水分子的加入极大地降低了质子转移的活化能垒.另外发现,水分子参与形成协同的双质子转移机理比水助单质子转移机理更利于降低活化能垒. 相似文献
36.
MFI/MFI核壳分子筛合成的影响因素及结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硅铝比ZSM-5 为核, 采用二次生长法水热合成了MFI/MFI核壳分子筛. 发现对核相分子筛进行预处理是合成的关键步骤. 通过控制壳相合成过程(如合成温度、合成时间和核相分子筛加入量)可有效控制核壳分子筛的壳层生长. 以异丙苯(IPB)及1,3,5-三异丙苯(1,3,5-TIPB)裂解为探针反应, 发现与核相分子筛相比, 核壳分子筛的IPB裂解反应活性相当. 而1,3,5-TIPB裂解活性下降68%, 与外表面Al含量下降程度相近, 表明MFI/MFI核壳分子筛较好地保留了分子筛的核相反应活性. 结晶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 MFI/MFI核壳分子筛的成核活化能为51.5 kJ·mol-1, 生长活化能为26.5 kJ·mol-1. 相似文献
37.
38.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o/MCM-22分子筛上碳化钼活性中心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以及甲烷在该活性中心上的活化机理. 设计了两种结构的活性中心模型: Mo(CH2)2(模型A)和Mo(CH)CH2(模型B); 它们都嫁接在MCM-22分子筛超笼边缘的T4位的Brnsted-酸性位上,用3T簇模型代替分子筛的骨架,对所设计的模型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和电子结构分析. 结构优化结果显示, Mo与CH2端基以双键结合,键长为0.18~0.19 nm, 而Mo与CH端基以叁键结合,键长为0.17 nm. 通过自然键轨道分析,证明中心钼原子以配位键与骨架氧原子结合. 根据前线分子轨道的分析,预测了甲烷活化反应将发生在甲烷分子的HOMO和钼活性中心的LUMO之间,即 C-H 键的电子流向 Mo-C 键的π*轨道. 甲烷 C-H 键发生异裂, H+和H3C-基团分别与 Mo-C 键上的Mo和C成键. 在模型A上,甲烷活化反应的活化能为119.97 kJ/mol; 在模型B上,甲烷的H原子可以分别结合到CH2端基和CH端基上,对应的活化能分别为91.37和79.07 kJ/mol. 相似文献
39.
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或丙烯酸共聚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膨胀计法研究了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二乙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EDAAC)在水溶液中的均聚及其与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共聚动力学,测定了相应的聚合表观活化能;采用元素分析法测定了DEDAAC分别与AM和AA在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的组成,并采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了DEDAAC-AM共聚物中的氯离子含量,按Kelen-Tudos方法求得了相应的竞聚率.结果表明,DEDAAC均聚速率方程为RP=k[M]0.99[I]0.76,表观活化能Ea=77.00kJ/mol,说明链终止为单基终止和双基终止并存,引发过程与单体浓度无关;DEDAAC与AM在摩尔比为4∶1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M]2.53[I]0.90,表观活化能Ea=67.06kJ/mol,单体竞聚率为rDE=0.31±0.02、rAM=5.27±0.53;DEDAAC与AA在摩尔比为4∶1时,共聚动力学方程为RP=k[M]2.94[I]0.83,表观活化能Ea=70.07kJ/mol,竞聚率为rDE=0.28±0.03、rAA=5.15±0.28;DEDAAC与AM和AA等共聚为非理想共聚,得到的产物均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40.
作为一类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物质,药物及个人护理品对环境的污染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是两种使用广泛的药物,由于其潜在的对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威胁而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而电化学辅助光氧化技术因其具备能够高效处理难降解化学品的优点而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合成了纳米多孔二氧化钛电极,研究了电化学还原处理对纳米多孔二氧化钛电极辅助光电化学降解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的影响.使用扫描电镜和色散谱技术对合成的纳米多孔二氧化钛电极的形态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循环伏安法、莫特-肖特基曲线、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总有机碳分析仪被用来研究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的光电化学降解过程.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的光化学降解和电化学降解过程非常缓慢,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其浓度未见明显变化,因此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的光电化学降解速度比较快,与未经处理的纳米多孔二氧化钛电极相比,经过电化学还原处理的电极可以使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的光电化学降解分别提高86.96%和53.12%.这可能是由于在电化学还原处理过程中生成了Ti3+, Ti2+和氧空位以及导电性的提高.还研究了温度对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光电化学降解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对乙酰氨基酚和伐昔洛韦的光电化学降解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