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62篇
化学   136篇
力学   217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18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采用动静组合加载实验装置和数字激光焦散线实验系统,进行了0、3、6、9 MPa等4种压应力场中PMMA试件的爆破致裂实验,分析了沿静态主应力方向扩展的裂纹运动学和力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首先,静态竖向载荷在预制炮孔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在炮孔壁上下端部处出现最大拉应力;随后,在动态爆炸载荷的叠加作用下,裂纹优先在炮孔壁上最大拉应力位置处起裂,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扩展;裂纹扩展过程中,静态竖向载荷越大,裂纹扩展速度越大,且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值越大。  相似文献   
522.
炸药土中爆炸形成爆腔的特征尺寸会影响远场地震波的幅频特征。为了准确预测爆腔的特征尺寸,本文建立了爆腔膨胀的准静态模型,该模型给出了无限均匀不可压缩的弹性介质中球形装药爆炸形成的粉碎区、裂隙区半径的解析表达式,并利用该模型计算讨论了不同条件下各分区尺度的变化。最后将该模型与现场实验、动力模型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表明,该模型与以上两者之间的误差约为5.4%~16.0%,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爆腔尺寸。  相似文献   
523.
爆坑是土中爆炸荷载作用下的主要响应形式,基于大型爆炸实验场地,开展了一系列低含水率砂土和饱和砂土中的爆炸成坑现场实验,研究了药量、埋深及含水率等因素对土中爆坑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根据药包的比例埋深,低含水率砂土场地的最终爆坑形态可以分为隐爆、塌陷型漏斗坑和抛掷型爆坑3类,发生封闭爆炸的临界比例埋深为2.3 m/kg1/3;形成抛掷型爆坑的条件为比例埋深小于1.5 m/kg1/3;当比例埋深为1.5~2.3 m/kg1/3时,形成塌陷型漏斗坑。土中孔隙水压力的增大导致坑壁周围土体发生了液化流动、坍塌,最终造成爆坑横向尺寸的扩大。相同爆源条件下,饱和砂土场地形成的坑面直径比低含水率砂土场地提高了25%~35%,饱和砂土场地发生封闭爆炸的极限比例埋深可达2.5 m/kg1/3。  相似文献   
524.
利用抗恶劣环境的存储测试技术,以单片机和CPLD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一种舰用动爆冲击波记 录系统。系统具备内、外触发功能,采用光纤传输触发信号,提高触发电路的抗干扰能力,确保系统具有同一 时间基准和可靠触发。通过激波管校准实验和舰船实验,系统成功记录了冲击波信号,证明了该系统具有良 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25.
异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钝感主装药的出现,对引信爆炸序列中的传爆药柱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圆柱形传爆药柱很 难适应钝感主装药的可靠引爆要求。因此,本文中综合运用炸药冲击起爆理论、有效装药理论、聚能效应、拐 角效应,设计了异形传爆药柱。利用主装药变组分法和主装药轴向钢凹法研究了异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异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强于圆柱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在其他参数不变 的情况下,异形传爆药柱的起爆能力受面积效应系数的影响,随着面积效应系数的增大,起爆能力增强。设计 的异形传爆药柱能够满足钝感弹药爆炸序列的要求。  相似文献   
526.
近距空爆载荷作用下固支方板的变形及破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战斗部近炸下舰船结构的变形模式,为后续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提供实验数据,通过模型实验,分析了固支大尺寸方板在近距空爆载荷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板破裂后各裂瓣的减薄率,利用双向应变假设和体积等效原理确定了Q235钢在中部拉伸撕裂破坏模式下的断裂极限应变;根据实验模型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基于刚塑性假设和能量密度准则提出了结构在局部爆炸载荷下的破裂判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载荷强度的增大,固支方板呈现出3种不同的变形和破坏模式;利用破裂判据对实验工况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27.
根据某火箭破障弹的性能特点,设计了动能侵彻战斗部和机械定深发火机构,使其可根据目标的强度和厚度控制战斗部在最佳深度处爆炸,以发挥战斗部的爆破威力。理论和试验证明所设计的动能火箭弹结构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28.
We propose to utilize the leading pulse of a petawatt class laser to create a conic plasma channel in the dense plasmas. This plasma channel could serve as a natural cone to guide the main pulse to the cone tip, as behaves similarly to the physical Au cone. We estimate that the leading pulse of a petawatt laser could create a natural cone with cone tip only about 100 μm away from the edge of compressed core plasma. The natural cone formation should be compatible for a good uniform compression and efficient fast heating of the imploded fuel.  相似文献   
529.
强光一号Z箍缩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强光一号装置驱动电流峰值1.4~2.1 MA、上升时间80~100 ns条件下,研究了喷Kr气、喷Ne气、W丝阵和Al丝阵负载Z箍缩等离子体的辐射特性和聚爆过程。实验研究中,用分压器和两个罗戈夫斯基线圈分别测量二极管的电压和流过负载的电流波形,用过滤型X射线二极管和100~1 400 eV平能谱响应闪烁探测器测量X射线时间谱,用镍薄膜量热计测量X射线总能量,用纳秒时间分辨软X射线图像诊断系统记录了Z箍缩的聚爆过程,用时空分辨的椭圆弯晶谱仪诊断了Z箍缩等离子体产生的keV级特征X射线的能谱分布。其中,喷Kr气负载的X射线辐射总能量大于60 kJ,峰值功率约1.7 TW,总能量转换效率可达23%;W丝阵负载的辐射总能量大于30 kJ,峰值功率约1.30 TW,总能量转换效率约为12.5%;喷Ne气负载的keV级辐射总能量5.6 kJ,峰值功率约256 GW,能量转换效率可达2%; Al丝阵负载的keV级辐射总能量2.3 kJ,峰值功率约94 GW,能量转换效率可达0.8%。喷气负载在Z箍缩聚爆过程中存在“拉链”现象,丝阵负载在Z箍缩聚爆过程中存在先驱现象。  相似文献   
530.
定向式动能杆战斗部飞散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能杆战斗部是一种新概念防空反导战斗部。采用软管X光闪光照相技术测试了定向式动能杆战斗部在不同装药厚度、不同装药宽度以及不同杆间距情况下动能杆的飞散情况。由动能杆的散布图像计算了动能杆的飞散速度及飞散角。研究结果给出了装药宽度、装药厚度、杆间距等对动能杆飞散形状、飞散速度和飞散角的影响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