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54篇
  免费   3711篇
  国内免费   2056篇
化学   2576篇
晶体学   292篇
力学   1380篇
综合类   231篇
数学   424篇
物理学   10718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325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368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65篇
  2015年   440篇
  2014年   997篇
  2013年   646篇
  2012年   645篇
  2011年   739篇
  2010年   715篇
  2009年   786篇
  2008年   911篇
  2007年   716篇
  2006年   698篇
  2005年   658篇
  2004年   596篇
  2003年   661篇
  2002年   546篇
  2001年   463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247篇
  1997年   241篇
  1996年   237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195篇
  1993年   168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138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火灾防护中为提高热辐射传输计算的效率,建立了多分散细水雾0.8~20μm辐射特性参数数据库,并提出了两种谱带一灰体模型。本文中,辐射特性参数采用数据库调用的方法获取,而细水雾非灰特性采用谱带一灰体模型处理。通过所建三种模型的相对误差和计算效率分析,发现灰体假设模型的相对误差较大,且随水雾光学厚度的增大而增大;而谱带一灰体模型具有很好的精度。总体讲,谱带模型具有最好的精度,但效率最差;灰体假设模型效率最高,但精度最差;只有谱带一灰体模型既兼顾了效率又兼顾了精度。  相似文献   
52.
强壮前沟藻的后向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2年7月藻类培养实验期间的实测生物-光学数据,分析了强壮前沟藻的后向散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强壮前沟藻的后向散射系数值具有光谱变化性,并随叶绿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两者之间呈很好的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2最小值可达0.96;此外,由于色素的吸收作用,使得其光谱形状会随叶绿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获得的后向散射比率620 nm处的变化范围在0.006 4~0.011 6之间;总体上,各波段颗粒物后向散射比率也呈现随叶绿素浓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在高叶绿素浓度下,这种变化规律并不明显,并且就其光谱形状而言,无论叶绿素浓度高低,其光谱形状始终保持一致;颗粒密度是影响后向散射比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两者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相关系数r在620 nm处高达0.98。  相似文献   
53.
The coupled-channel optical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positron scattering by atomic lithium at energies ranging from the ionization threshold to 60eV, The present method simultaneously treats the target channels and the positronium (Ps) channels in the coupled-channel method together with the continuum effects via an ab-initio optical potential. Ionization, elastic and inelastic cross sections in target channels, and the total cross section are also report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data.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on-lithium data is also reported.  相似文献   
54.
郭丽君  宁亮  孔梅  陈拓源 《中国光学》2014,7(4):651-656
基于激光器频率谱检测技术,沿着光的传输方向分析了光波在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系统中的传播,结合输入信号特征,建立频域内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得到了调频检测系统下的解调曲线。按照光的传输方向:激光器、声光晶体移频器、光波导环形谐振器、探测器,利用贝塞尔函数展开和光场耦合模理论分析了谐振式集成光学陀螺解调特性,及其调频调制检测系统解调输出信号与谐振频率偏差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解调曲线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施加在激光器压电陶瓷驱动器上调制波形的最佳调制系数。在实验上搭建了激光器频率调制解调技术系统,得到了解调曲线。数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当调制系数M=2时,线性工作区间斜率最大,解调曲线最好。实测形状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从解调信号得到±2×103 rad/s的陀螺动态范围。  相似文献   
55.
祁建霞 《光子学报》2014,43(4):426002
液晶分子具有介电和光学各向异性,在外电场作用下,液晶指向矢将会重新分布,具有高效的光学相位调制能力.本文从实验和理论角度对电控液晶光阀的光学调制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阀阈值电压约为4V,且当外加电压高于阈值电压时,液晶光阀的透射强度随外加电压表现出非周期性特性.根据液晶连续体弹性理论,对电场作用下液晶光阀的指向矢分布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液晶光阀对透射光强的非周期调制特性取决于液晶体系的偏转状态,为研究液晶的偏振光调制特性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6.
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研究了四边形腔环行激光陀螺的锁区特性.利用环行腔中背向散射光束具有相干性,导出了环行谐振腔综合背向散射与反射镜、反射镜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关系.在有两个位移反射镜的四边形谐振腔中,理论上得到了综合背向散射系数与谐振腔腔长具有双波长周期.利用综合背向光强实验及锁区与陀螺工作模数实验分别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试验证实散射光的强度与谐振腔的工作模数存在双模周期性,综合背向散射系数大,陀螺锁区大,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57.
付姚  曹望和 《光子学报》2006,35(8):1187-1190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Zn2+掺杂的锐钛矿相纳米TiO2薄膜电极.通过光电流作用谱和电流-电位(I-U)曲线研〖WTBZ〗究了掺杂不同浓度Zn2+的TiO2薄膜电极的光电特性.由光电流作用谱可知,Zn2+的掺杂可显著影响薄膜电极的光电流大小,且掺杂的最佳浓度与薄膜晶粒尺度有关.在320nm单色光照射下,掺杂浓度(摩尔浓度)为0.1%的薄膜电极光电流最大,与未掺杂的本征薄膜电极相比增幅达40%.I-U曲线表明,光照下,随电极电位由正到负逐渐降低,不同掺杂浓度的TiO2薄膜电极中均出现了阳极电流向阴极电流转换的现象,且Zn2+掺杂浓度可影响电极阳极电流的初始电位.另外,无光照的暗态下,各薄膜在负电位区域观察到了相似的随电位降低而迅速增大的阴极暗电流.  相似文献   
58.
连续级联喇曼光纤激光器耦合波方程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戈果 《光子学报》2006,35(9):1281-1284
从最基本的耦合波方程出发,考虑光波正反向传输的情况下,推导出了一个全面的、准确的关于连续级联喇曼光纤激光器的理论模型,描述了各级Stokes光波功率沿光纤长度的变化.指出了相关一些文献中存在的不足,并且给出了多级斯托克斯光波相互作用的有效作用面积的表达式.此模型有助于喇曼光纤激光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59.
凌智钢  唐延林  李涛  李玉鹏  魏晓楠 《物理学报》2014,63(2):23102-023102
对O原子采用6-311++G*基组,Zr原子采用aug-cc-pVTZ-PP基组,利用密度泛函(B3P86)方法优化得到了ZrO2分子的稳定构型,并研究了不同外电场(0—0.025 a.u.)作用下ZrO2基态分子键长、能量、电荷分布、偶极矩和能级的变化规律.在优化构型的基础上,利用含时密度泛函(TD-B3P86)方法研究了ZrO2分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前6个激发态的激发能、跃迁波长和振子强度的激发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Zr—2O的键长增大,而Zr—3O的键长均匀减少,总能量降低,偶极矩增大;最高占据轨道能量基本保持不变,最低未占据轨道和能隙均减小.电场的增大使得激发能减小,各个激发态跃迁波长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红移现象,因而,利用外电场可以控制ZrO2的发光光谱范围在可见-红外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60.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fatigue effect of Ag/Bi0.9La0.lFeO3/La0.7Sr0.3MnO3 heterostructures are described. By examining the I-V curves, an anomalous fatigue effect was found and its influences on resistive states were studied. I-V curves combined with C-f spectra were used to directly analyze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and fatigue effect. Compared to the first I-V cycle state, this structure shows more than one order increase of resistance after 100 cycles of "I-V curve training". The redistribu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in the depletion layer of Ag/Bi0.9La0.lFeO3 is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ifferent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enfold magnitude drop in resistance. The resistive switching is understood to be caused by electric field-induced carrier trapping and detrapping, which changes the depletion layer thickness at the Ag/Bi0.9La0.lFeO3 inter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